2017年9月1日,东南大学迎来了新班级郭秉文文科实验班的开学。115年历史的东南大学,首次以这样为班级冠名的方式,纪念这位曾开创东大历史上黄金时代的“老校长”——郭秉文。
禀赋“秉文”传统,打通专业壁垒,这个新班级定位培养人文社会科学精英人才。从法理、伦理、心理,到哲理、艺理,一年级开设的“五理”课程覆盖哲学、文学、法学、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以工科见长的东南大学开设人文社科实验班的举措,也被教育界视为老牌理工强校向综合学科高校迈进的典型。
国立东南大学(1920-1927)在中国南京办学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是当时中国长江以南唯一的国立大学,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两大支柱之一
回溯东大校史,“人文与科学平衡”“专才与通才平衡”的教学理念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时期就已经萌芽。当时,北大教授梁和钧曾对“南高”有过这样的赞语:“北大以文史哲著称,南高则以科学名世,然南高文史哲教授实不亚于北大。”而这一时期的“南高”正是由刚回国不久的教育学博士郭秉文协助校长江谦管理的。
重拾“老校长”百年前所提出的“四个平衡”发展理念。一个新生的班级,261张朝气蓬勃的新生面孔,钩沉出一段往事,也串联起相隔近百年的两代东大人的人文梦想。
海归校长建设“四个平衡” 国立东南大学屹立金陵
1908年,28岁的郭秉文赴美留学。在美国接受高等教育的经历,让郭秉文看到了中国与美国现代教育的差距,深感“培养人才实赖于教育”。1911年从乌斯特学院毕业后,他选择了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学习,三年后,以《中国公共教育史》为题完成博士论文答辩,成为了第一个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教育博士学位的中国人。
时任国立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
撰写博士论文期间,郭秉文接受了南高师校长江谦的聘任,在考察欧美高等教育后归国出任南高师教务主任。江谦学识渊博,可谓是儒学大师,而郭秉文则带来了更加民主科学的教学方法。他俩一拍即合,全力创办起现代化大学来,广开科系,兴建校舍,为南高师之后的辉煌打下坚实的基础。
1919年8月,江谦因病辞任校长,郭秉文开始拥有了全面实现理想、挥洒抱负的舞台。1920年,他与蔡元培等九位地方绅士联名致书教育部,申请在南高师的基础上筹建一所国立大学。次年,国立东南大学宣布成立,设置文、理、教育、农、工等学院,并在上海设立商学院,至1923年原南高师整建制并入,国立东南大学步入全盛。
“生平为人为事,终是本于和平二字。平乃能和,和乃能进”,一直以“和”“平”二字为人生信条的郭秉文也将这个“平字诀”运用到了他的教育实践之中。多年之后,寓居美国的郭秉文回忆起东大岁月,将他的治校思想概括为“四个平衡”:
第一是“通才与专才的平衡”。郭秉文认为,“一个综合大学的好处,通才与专才相互调剂,使通才不致流于空疏,专才不致流于狭隘。大学生都应该成为平正通达的建国人才。”这一时期的国立东南大学基础与应用并重,也追求学科间的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呈现出综合性大学兼容各种的特性。
第二,“人文与科学的平衡”。一则发展人文、昌明国粹,二则重视引入最新的西方科学理论,使东南的“文史哲教授实不亚于北大”。
第三,“师资与设备的平衡”。归国后的郭秉文又曾数度访美,亲自向各校当局打听校中优秀的中国学生名单,请校方介绍去个别接触,偶尔也观察实验或旁听教学。多番走访和邀请,发掘优良师资引入东南。同时也延揽不少名士,争取经费捐款。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的“科学馆”即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开中国高校接受外国基金会资助的先河。
第四,“国内与国际的平衡”。在重视归国教授引进的同时,也不偏废本土国学人才,聘用了柳诒徵等名家。国内外学术明星客座讲学,一时间,多元文化激荡东大校园。
在郭秉文“四个平衡”指导的建设下,国立东南大学不仅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新式高校,在思想上也凝聚了一股能与北方学界相抗的学术势力。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上世纪20年代从这里兴起的“学衡派”。
近百年后重拾“四个平衡” “郭秉文班”承载未来
好景不长,1924年的一纸调任令让整个国立东南大学炸开了锅,在第二次奉直战争后,郭秉文因为早年在校务上与直系江苏督军齐燮元的联系,被列入了清算名单,免去了职务。
1922年4月,国立东南大学全体学生合影
消息传来,不少校友发出电函抗议,皆言“南高微郭,无有东大,东大无郭,无有今日”。尽管如此,郭秉文还是永远离开了这个承载着他梦与理想的校园。
贤者已逝,思想永恒。当历史的车轮进入2017年,郭秉文以“平”为训的教育思想,追求民主、自由的办学方针,仍旧在东南大学这片土地上熠熠生辉。
东南大学现任校长张广军院士
2017年6月2日,在115周年校庆前夕,东大举行“郭秉文与现代大学教育思想”研讨会,纪念和缅怀的同时,进一步挖掘郭秉文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在致辞中,现任校长张广军这样说道,“我相信,郭秉文先生教育思想蕴藏着宝贵的财富,至今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对于东南大学同时也对于中国大学推进当前教育改革和‘双一流’建设发挥着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也正是在这次研讨会上,校方透露,2017年秋季学期,东南大学郭秉文文科实验班将正式招生。在老校长离开近百年后,新时代的东大人,再次为探索建设“四个平衡”的一流学府踏上征程。
郭秉文班汇聚了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采用灵活的培养模式。“前期,以‘五理’课程为基础,注重多元,视角长远,配合采取‘课堂+讲座+讨论’的教学方式,完善学生的课程结构、知识结构、素质结构和人格结构。”东大人文学院院长王珏说,“比如,我们聘请国内外大师担任讲席教授,在课程模块和体系性设计上下功夫,使之知识贯通、才情通达;‘特色研讨课’则是一个了解学科状况和专业前沿的窗口,为‘五理’课程的实际运用、能力提升提供平台;‘秉文大讲堂’我认为,它就学生们是对话名家大师的‘练兵场’。”
除此之外,还配备有“1+2+9”的教师队伍,即1位讲席教授+1位教授/副教授(课程负责人)与1位副教授/讲师(教学助理)+9位课程助研,以在保证顶尖授课水准的同时,建立梯队,跟进后续力量。“讲席教授面向全球招聘,多是长江学者或与之相当的学者担任。在对接国内外一流师资的同时,倒逼着东大自身人文社科师资队伍的成长,苦练内功。”王珏说。
转眼间,郭秉文班已开学百日。法理课程,由北京大学教授、长江学者朱苏力先生主讲;伦理课程,由东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部主任、长江学者樊和平先生传授;心理课程,则迎来了亚洲心理学会前会长、台湾大学心理学系创始人黄光国先生……在试水精品人文教育的进程中,带动着全校的人文氛围。
“进入郭班是我的‘大确幸’” 课堂见证着学生成长蜕变
回望由南高改组创立的国立东南大学,在郭秉文的领导下,吴宓、汤用彤、罗家伦、梁实秋、任鸿隽、柳诒徵、梅光迪、陈衡哲、马寅初、杨杏佛、茅以升、竺可桢等大师坐镇讲席,梁启超、杜威、罗素、泰戈尔等国内外名家往来讲学,女禁在争议中首开,学衡派畅谈“昌明国粹,融化新知”……文理等各科系师资星光璀璨,风华绝代。
百年之后,重温先贤的教诲,审视传承与发展,“重拾”或更利于“求索”。
几代东南学人的坚韧努力,将“四个平衡”的治校思想,拓展到更宽广的应用边界,参与更广泛的技术与文化、社会与思想等议题。秉文试验班也逐渐确立了“注重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通过导师制强化专业培养,促进学科交叉和学研融合”的后期办学思路。
东南大学校景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张亚群认为,“尽管当时(上世纪二十年代)叫‘自由教育’,但反映出来的特点同样是非常重视人格培养。可以说,高等教育中不仅仅要讲专业教育,更要有通才教育,一个人除了专业以外,还要有其他方面的平衡。现在我们看,郭老的思想就是我们十三五规划里的‘通专结合’。”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研究理论中心主任储朝晖研究员解释道,郭秉文所说的“通才与专才平衡,科学与人文平衡”就是当下的通识教育,“近年来,不少大学,都陆续开始尝试推行通识教育,打通各细分专业的壁垒,重新划分大类专业。这样可以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回归自己的天性,发现自己的爱好和长处,对未来的成长有更多选择权。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教育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
从“老校长”郭秉文一手创立的“国立东南大学”,到东南大学重塑文科精英教育开设“郭秉文班”,她是传承,也是开拓。即便课程多的让学生们吐槽“像高四”,但充实的学术体验还是让他们对“秉文班”建立起了强烈的认同。
东南大学校景
“进入‘秉文班’是我的大确幸,收获很多,真的乐在其中,听课也很开心。我学会了怎么搜集资料,怎么确立思路,怎么做好一个PPT,怎么大气地去展示,怎么沟通协调团队,怎么写小论文大论文……大家相互鼓励相互学习,看得到自己的成长蜕变。”
这是一位学生发给王珏的微信,让她很是欣慰。“其实,作为他们的院长,我的压力很大。首先,它有别于传统的管理方式,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尝试,而具体怎么叫‘好’,什么程度为‘好’,没有案例,更没有标准。其次,当下‘秉文班’大师云集,有着很高的起点,那接下来二年级、三年级怎么继续,后续的师资力量能否担负的了?”
一系列不容易的问题,摆在王珏面前,她深谙,摸着石头过河的更少不了破釜沉舟的勇气和决心。将老校长以“平”为训的教育理念一以贯之,再现校史中人文学科最为高光的篇章的使命感,鞭策着她与整个教师团队不能松懈一天。
“‘秉文班’初试啼声,已呈不凡;假以时日,必将卓越”。这是王珏在参加完一场郭秉文班关于“社会问题和社会管理”汇报课程后的感触。学生们的自信、情怀,开阔的视野,让她对这群孩子更有了期待。
“我想,只有大胆设想与更多投入,才能让困惑迎刃而解,才对得起‘秉文班’这个班名。”王珏说,“所以当我看见学生发给我的微信内容时,眼中是泛着泪花的。‘秉文班’从前期的论证,到建设投入,到树立信心,历历在目。这些话语,正是他们对郭秉文班教学培养方式的认可,没辜负261位学子最初的信任。”(邬楠)
2017-12-07【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