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王之学与清代学术研究论坛9月23日在东南大学举办 摄影 张力
东南大学社科处处长陈志斌教授在论坛上致欢迎辞
9月23日,“段王之学与清代学术研究论坛”在南京举行。本次论坛由东南大学古文献学研究所、东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主办,聚焦“段玉裁、王念孙、段王之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清代学术研究的创新与方法,清代学术研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探讨段王之学与清代学术研究的当下价值,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
清代训诂学大师段玉裁,是江苏金坛人,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经学、史学、语言学、文献学等众多领域作出了重大贡献。其积三十年之功写就的《说文解字注》,被同时代王念孙誉为“千七百年来无此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教授称赞《说文解字注》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为人们进入五经宝库和所有古代文献提供了在当时最为科学的知识、理论和方法”,评价段玉裁“他留给后人的遗产,直接关涉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具有超越时代的巨大价值;而他的著述本身也已经成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据了解:由许嘉璐教授任名誉主编、南京大学赖永海教授任主编的《段玉裁全书》,已于2015年出版。2016年,《段玉裁年谱长编》面世。这为段玉裁研究提供了基础性、史料性文献。
作为扬州学派中坚的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以精通小学、校勘见长,人称“高邮二王”,又与戴震、段玉裁并称“戴段二王之学”。清代学术以乾嘉学术为核心,而戴段二王为核心之核心。
为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2016年2月,江苏启动“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十年打造3000册《江苏文库》,规模全国第一。省委省政府要求将该工程打造成国家传统文化研究传承的精品工程、江苏社科强省建设的标志工程、构筑思想文化高地的基础工程,众多学者金秋汇聚东南大学,以经史小学切入清学研究,以民族传统放眼世界学术。
南京大学李开教授在论坛上发言
扬州大学田汉云教授在论坛发言
南京大学李开教授从对许慎《说文解字》相关条例的阐发角度归纳段玉裁独特的文化贡献;王月清教授认为,做江苏文脉工程要结合学科建设、团队建设、学术传承和发展,要有方法的自觉和国际视野、当代意识,以增强文化认同,提升学术影响力和文化自信。教育部重大项目“清代扬州学派文献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扬州大学田汉云教授介绍了扬州学派的研究现状,并从王念孙与汪中的关系来谈清代诸子学与儒学整合才能回到真正的古典学。东南大学陈志斌教授提出,要将段王之学打造为苏派文化名片;董群教授从文化生态的角度,谈清代文化的张力,知识阶层对自我身份确认、人生价值实现与民族文化传承等,要善于发现并借鉴传统文化中独特的、有活力的因素。《江苏社会科学》主编李静编审则从建设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角度,提出要研究古代学者的言说方式,讲清究竟哪些东西值得传承发扬光大。江苏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府建明编审总结了本次论坛的四个特点,期待大家共同奋斗,将段王之学打造为一个文化品牌。
关于段玉裁精神的现代价值,《段玉裁年谱长编》的作者东南大学王华宝教授认为:段玉裁曾担任贵州、四川、重庆等地的县令达十年,中年辞官,专心治学。他的一生,确实是“学”而“仕”且“优”。尽管其学术文化的成就对非专业人士来说略显生疏或隔阂,而他“铁骨支贫”的人格魅力、“开拓创新”的学术追求、“尊师重道”的文化精神,“清廉亲民”的从政理念等却历久弥新,具有很好的楷模作用。研讨其学术思想,探究其从政理念,应当对当今文化建设、学风问题、为政之道、社会文明进步等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出席论坛的嘉宾还有: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副会长、复旦大学汪少华教授,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师范大学赵生群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段业辉教授,南通大学万久富教授,贵州大学黄诚教授,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姜健研究员,东南大学徐子方、徐嘉、乔光辉、张天来、刘艳梅等教授,以及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中国辞书学会、江苏宏德出版文化基金会、常州市金坛区政协等单位的专家学者40余人。(韦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