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随着第十三届软博会在南京开幕,南京英埃格传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台前人头攒动。
作为东南大学智能网络及测控系统研究所所长、南京英埃格传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英埃格”)董事长,陈俊杰为此次展会带来了375件农业应用中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及物联网系统集成产品。
这些产品凝结了陈俊杰十二年来专注于传感网络的心血,以高度的环境适应性与稳定性,突破了农业物联网产品低端“怪圈”。
陈俊杰
陈俊杰是无线传感器网络和物联网领域的专家,曾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包括国家科技支撑重大项目、江苏省科技支撑项目在内的科研项目40多项。拥有相关领域的国家专利60多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28项。
2012年,在农业产业中发现物联网发展契机的他成立了英埃格,踏上了专业从事农业物联网产品开发的道路。
在他的构想里,未来的农业物联网不仅仅能大幅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还能借由大数据,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通过将农场品接入物联网,实现对农业生产、流通过程的信息管理,方 便农产品质量监督,“舌尖上的安全”或可因此得到质的飞跃。
物联网的弄潮儿
1978年,趁着恢复高考的机遇,原本在家乡南通当工人的陈俊杰考入了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测试与控制学专业。
毕业之后,陈俊杰被分配到中国航天远洋测控船“远望号”, 担任导航与测控工作。经历了三年多的打磨之后,陈俊杰又回到高校,开始从事无线传感器网络理论的教学与研究。
彼时,国际学界掀起了研究物联网的浪潮。物联网被视为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产业革命,成为了国家科技部、中国军方持续关注的重点课题。
同样地,说到物联网,就不得不提起它的一个基础部分——传感器。正如人们获取信息时必须借助身体的感官,传感器作为人类身体的延伸,也使物体同样具备了“感官”。传感器是物联网的感知层。信息需要经过传感器的感知和测量,变换为电信号等,才能满足物联网信息传输、记录、显示、控制的要求。
我国对物联网核心传感网技术的研究自1999年启动。进入20世纪后,发展物联网的大趋势更向研究无线传感网络的学者们提供了用武之地。为了攻克物联网的核心技术,陈俊杰的心血大多花费在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中。
2004年,东南大学智能网络与测控系统研究所在江苏省大力扶植物联网产业的背景下成立,由陈俊杰担任研究所所长。此时,陈俊杰对无线传感器网络与物联网的基础理论研究已成竹于胸。
短板在于市场
做了十几年教授,理论研究已不再是陈俊杰攀登物联网高峰的“拦路虎”。他说:“理论和技术上困难对我来说算不上困难,做好物联网真正的短板在市场。”
目前,物联网产品的制造依赖于高端制造装备与成熟的专业技术,这注定了它造价的不菲。
陈俊杰认为,多数企业出自自身利益的考量,在对物联网产品的接纳上,往往寄希望于政府买单。事实上,对于发展物联网来说,企业才是整个产业的中坚力量。
企业用户观念的滞后和资金的短缺使陈俊杰在推广物联网产品时时常碰壁。热衷于挑战的他并不肯屈服于现状。
9月7日,在软博会专场高峰论坛上,陈俊杰将做题为“农业物联网大规模推广可行性的核心问题”的专题演讲。这次演讲,陈俊杰提出的核心建议即是促进物联网行业建立适应市场规律的商业运营模式。
陈俊杰对凤凰网江苏说,一方面,物联网企业可以以产品溯源、电商融合、资源共享等多种渠道增加物联网产品的附加值,以适当降低物联网产品的售价,便于产品大规模推广。另一方面,期望政府创造条件,整合园区,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以拓展企业的增值空间。
此外,物联网行业标准的建立至关重要。陈俊杰提出,农业部及国标委等应有计划的组织真正懂行的、体系完整的各路专家制定体系完整的农业物联网建设规范及技术和产品标准。
说起“专家”,陈俊杰说,对于物联网行业来说,光懂得技术与知识还不够,只有兼备产品设计与市场运营能力的人才能胜任标准制定的牵头工作。“不适应市场的产品终将被淘汰”,这是陈俊杰的反复强调的观点。
协同智能制造
虽然陈俊杰近年来已将工作重心转向农业物联网,但他仍然参与了与软博会同期举行的“中国智能制造与物联网协同创新高峰论坛”。
在工业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下,中国制造业面临提档升级,需要引进智能,与物联网技术融合。陈俊杰建议要将先进的传统意义上的智能制造与互联网相结合,智能产品与高品质的服务高度融合,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与先进制造业结合。
在陈俊杰作为一位物联网企业家运营英埃格的时候,他更加清楚地意识到利用物联网整合资源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孤立地开发产品的时代已成为过去;以自我为中心,以技术为中心,以产品为中心会缺乏足够的竞争力和生命力,产品与服务的融合才是大势所趋。
此外,对于什么是“智能制造”,陈俊杰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智能制造不只是“人工智能,而是人机一体化的智能,所形成的系统可独立承担分析、推理、判断、构思和决策等任务。同时,人工智能突出人在制造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在智能机器配合下,更好发挥人的潜能。
“我们相信,以人工智能为基石的智能制造与物联网协同融合,中国‘工业制造2025’的初步工业国家和‘工业制造2050’的工业强国一定能实现”,身处座无虚席的论坛现场,陈俊杰掷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