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读图时代的中国古代小说创新论坛”在南京召开

发布者:翟梦杰发布时间:2017-08-25浏览次数:423

 8月22日—23日,“读图时代的中国古代小说创新论坛”在东南大学召开。本网记者王广禄/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王广禄)8月22日—23日,由东南大学人文学院主办,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省明清小说研究会、广东省中国小说研究会等单位共同协办的“读图时代的中国古代小说创新论坛”在东南大学召开。来自全国38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6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古代小说通论与个案研究”、“古代小说美学与批评”、“古代小说插图与文本”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东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部主任樊和平,东南大学副校长周佑勇,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李涛等出席了开幕式。论坛开闭幕式由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江苏省明清小说研究会会长萧相恺主持。

  开幕式上,周佑勇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和来宾表示了热烈欢迎。他说,今年正值东南大学建校115周年华诞,论坛的召开,是喜上加喜。东南大学历来是人文渊薮之地,从1902到2017,从六朝松下到九龙湖畔,东南大学文科俊彦云集、灿若星河,积淀了优良的人文历史传统和丰厚的办学底蕴。近些年来,东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迅速,形成了文学、艺术学、哲学、法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取得了丰硕的教学与科研成果。周佑勇指出,东南大学历史文脉源远流长,论坛以“读图时代”为时代背景,共话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创新,深度挖掘和探讨中国古代文化与古代小说研究的时代价值,具有很强的历史与现实意义,这与东南大学打造精品文科的学科发展精神高度契合。

  樊和平说,此次会议主题聚焦于“创新”二字。古典小说的创新路径在于将“小说”变成“大说”。一部小说,不仅体现着古代中国文人的文化涵养,体现着社会伦理认同和伦理评价,更代表一种文学体裁、文学境界及其文化体系。对于当今中国而言,无论是今天的文学创作,还是古典小说研究,“小”如何变成“大”的问题是创新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樊和平以明清小说为例,指出整个明清小说,整个四大名著,不仅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演义了中国史,还演义了中国人的精神史,更是一部中国文化史、中国精神史和中国文明史。明清小说需要进行创造性的阅读和创新性的转化,要体现大痛苦产生大文化的文化本质,此即为创新的理由所在。

  本次论坛由四场大会报告和两场分组报告组成。在大会报告阶段,20位与会专家、学者就古代小说研究的新领域、新方法展开研讨,从小说与文化研究等其他学科门类的交叉创新到域外汉文小说研究,从传统的小说考证到小说的学理阐释,从小说史的书写到古代小说的声像改编,既有宏观层面的总体论述,又有微观层面的个案分析。四场大会报告分别由南京大学教授苗怀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李忠明、东南大学教授徐子方、上海财经大学教授李桂奎、东南大学教授龙迪勇、浙江外国语学院教授赵红娟、广州大学教授纪德君、浙江师范大学教授韩洪举担任主持人和评议人。

  分组报告第一组17位学者的论文从文献考据、文化研究、图文研究等角度切入研究,并发表了现场报告,由江苏师范大学教授张文德、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授项裕荣、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傅承洲、复旦大学教授罗书华担任主持人和评议人。分组讨论第二组16位专家、学者发表现场报告,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涂秀虹、湖南怀化学院教授吴波、浙江师范大学教授高玉海、东南大学教授王华宝担任主持人和评论人。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乔光辉作大会总结陈述。

  读图时代的语图关系一直是学界探讨的热点问题,明清小说插图与文本的关系研究是其中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与会学者不仅对小说插图本身的风格形式进行了分析,还就插图与小说之间的图文关系、小说插图的叙事及其批评功能进行了热烈探讨,还从审美接受、审美体验、审美特征等美学视角观照了小说的创作理念、艺术风格及影响接受等问题。

    

 会议由东南大学人文学院主办,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省明清小说研究会、广东省中国小说研究会等单位共同协办。本网记者王广禄/摄 

  

来自全国38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6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本网记者王广禄/摄  

  

2017-08-25【中国社会科学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