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东南大学建校115周年,115年来,从三江起始,到东大再兴,东南大学屡经更迭,十易校名,坚持守其初心,办学兴教,其历程至曲折,为中国大学之罕见。
开馆仪式现场
6月3日下午,作为东南大学115周年校庆的一份“大礼”,东南大学校史展览馆在四牌楼校区工艺实习场正式开馆。开馆仪式由东南大学副校长周佑勇主持,东南大学党委书记易红在开馆仪式上发表讲话。此外,原国立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和张乃燕的家属代表、及校友代表、师生代表等亦参与了开幕式。
东南大学党委书记易红在开馆仪式上讲话
“既是展馆,又是展品” 它是东南大学现存最早的大型民国建筑
东南大学新校史馆的重新修缮历时四年之久。2013-2015年底,东南大学建筑设计院马晓东教授主持对四牌楼校区工艺实习场进行修复与加固;2016-2017年,在建筑、校史、艺术等方面专家的指导下,档案馆组织开展了校史馆布展设计与施工工程建设工作,2017年5月布展完成。
校史馆
校史馆内
校史馆所在的工艺实习场始建于1918年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时期,是东南大学现存最早的大型民国建筑,2006年原中央大学旧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我国近代历史上最早的工艺实习场所、我国最早的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工艺实习场在历代师生校友的呵护之下,得以保留并发展。历经沧桑,它是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和东大发展的重要见证者。
可以说,“工艺实习场”既是展馆,也是最大展品,并与展陈内容相得益彰。
时代赋予了“工艺实习场”作为东南大学校史馆的新功能,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播的新基地。既然是文物,其修缮与再利用就必须符合当代中国及国际通行的文物保护准则。“‘最小干预、可识别、可逆’,这是要求既不是修旧如旧,也不是修旧如新,而是新旧有别。”工艺实习场修缮总设计师、校史馆展陈设计顾问、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马晓东解释了自己的修缮与设计理念。
“文心未泯,国魂不灭”这是东南大学灿烂辉煌的百年办学历程
东南大学校史馆主要是通史展,一楼西侧为从三江师范学堂到国立中央大学时期的历史展陈;二楼东侧为南京工学院时期的历史展陈;二楼西侧为现东南大学时期的历史展陈。
校史馆内珍贵展品:“两江师范学堂全图底板”和“国立中央大学关防”
校史馆内展品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开馆展陈的物品中有不少珍贵展品,包括国立中央大学关防(复制件)、国立中央大学首任校长张乃燕实物(毛笔、望远镜、书籍)、“国立东南大学之父”郭秉文伍斯特学院褒奖状(复制件)等。此外还有国立东南大学和国立中央大学的两块地界石,这两块地界石皆出土于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见证了东大辉煌灿烂的百年办学历程。
校史馆内珍贵展品:国立东南大学地界石
国立中央大学首任校长张乃燕的孙子张文嘉先生将自己多年的收藏,祖父使用过的书、笔,还有和中央大学相关的一些资料捐赠给了东南大学校史馆,“中央大学曾是民国第一学府,今天,东南大学也是全国著名重点高校,作为中央大学首任校长的后人,我真诚地期望并相信东南大学会取得更大的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校史馆内展品:封存有西迁沿路土壤的光华柱
2017年是东南大学建校115周年,也是其前身——国立中央大学西迁80周年。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为了救亡图存,保全中国文化命脉。中央大学的爱国师生们在炮火中从南京四牌楼2号出发,西迁重庆,成为国内所有大学内迁中最迅速、最完整的学校,在战火中将中国的高等教育发扬光大,谱写了教育抗战的壮歌。
重走西迁路团队在校史馆前合影
在校史馆开馆展览中,我们也看到了东南大学为纪念中大西迁80周年而策划的“重走西迁路,再启新征程”活动,而辛苦收集的西迁沿路土壤,这些土壤被封存在“光华柱”中静静地置放在校史馆的一侧,它的光华将照耀着东南大学,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铸就新的中国教育之梦,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