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陶思炎文集》发行学术研讨会在东南大学举办

发布者:翟梦杰发布时间:2017-02-27浏览次数:272

2017-02-27 【中国社会科学网】


“陶思炎教授从教36周年暨《陶思炎文集》发行学术研讨会”现场本网记者 吴楠/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吴楠)2月25日,由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陶思炎教授从教36周年暨《陶思炎文集》发行学术研讨会”在东南大学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5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


  据介绍,陶思炎先生是我国第一位民俗学博士,现任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前江苏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第三届文化名人。


  在开幕式中,东南大学副校长周佑勇指出,作为我国著名民俗学家、艺术学理论家、民俗艺术学开创者,陶思炎的学术思想涵盖民俗学、艺术学、社会学、神话学、旅游学等领域,并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民俗艺术学理论体系;作为当前国内民俗艺术学研究的标杆式人物,他不仅为艺术学理论的学科体系拓展了研究领域,更为中国民俗艺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得民俗艺术学不仅成为艺术学理论学科重要方向,更在民众生活中带来了诸多文化启迪。其研究意义不局限于民俗艺术这一领域中所取得的具体成果,还带有深刻的人文情怀,使人清晰地感受到严肃的学术追求和理性的文化心态。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廷信在致辞中回忆了与陶思炎相识相知的经历,及其对东南大学民俗艺术学的杰出贡献,充分肯定了陶思炎在基础理论、应用理论研究以及教育教学方面的成就。他表示,一个好的学者在从教的过程中,除了要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研究中有所建树,还要发挥自己的学术带头作用,注重后继人才的培养,而这些陶思炎都做得很好。


  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陈国欢在讲话中介绍了陶思炎的理论体系建构、研究成果、治学精神等方面。他表示,民俗艺术学不仅具有中国特有的美学和审美艺术功能,还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民俗旅游、民俗经济学的融合,在当下新农村建设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开幕式后,与会学者围绕民俗艺术学发展与现状、陶思炎先生教学思想、《陶思炎文集》学术价值三个议题展开研讨。


  与会学者表示,《陶思炎文集》的出版是对陶思炎先生学术研究的一次总结,是全面展示陶思炎先生学术成果的标志性书籍,贯穿了陶思炎先生的学术研究历程,展现出陶思炎先生的真知灼见,体现民俗艺术学蓬勃发展的历程。


《陶思炎文集》本网记者 吴楠/摄


会议现场本网记者 吴楠/摄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陶思炎 本网记者 吴楠/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