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25 【凤凰网】
2月25日,由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陶思炎教授从教36周年暨《陶思炎文集》发行学术研讨会”在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5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会上,大家共同探讨了民俗艺术学发展与现状,研讨陶思炎的教学思想以及《陶思炎文集》的学术价值。
作为中国著名民俗学家、艺术学理论家、民俗艺术学开创者,陶思炎的学术思想涵盖民俗学、艺术学、社会学、神话学、旅游学等领域,并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民俗艺术学理论体系。而此次发行的《陶思炎文集》,则是对陶思炎学术研究的一次总结。文集是对于陶思炎多年学术研究历程的总结,更是民俗艺术学蓬勃发展历程的最好体现。
多学科融会贯通 首创民俗艺术学
“通过对过往研究的回顾与梳理,我认识到做研究最忌墨守成规,各个学科之间并不能孤立存在。”陶思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与做人不同,做学问上不能简单的从一而终。只有不断嫁接其他的学科,创造、捕捉一些新的方向,才能做到融会贯通、温故知新。”而由陶思炎开创的“民俗艺术学”,就是其多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
“与民间艺术不同,民俗艺术更强调传统。”据陶思炎介绍,民俗艺术学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日本,中国在几十年前曾进行过短暂研究。如今重拾旧事,“民俗艺术学”将循着学科发展的规律,“在传统基础上建立一个以大众审美为核心的研究方法,在包容文化遗产内涵的同时,将其提升到艺术学的高度,开辟学科本身的领域。”
作为当前国内民俗艺术学研究的标杆式人物,陶思炎强调,民俗艺术学不仅要成为艺术学理论学科重要方向,更重要的是为民众生活带来了更多文化启迪。“其研究意义不仅局限于民俗艺术这一领域中所取得的具体成果,还带有深刻的人文情怀,使人清晰地感受到严肃的学术追求和理性的文化心态。”
大浪淘沙 民俗自有其发展规律
陶思炎,中国第一位民俗学博士,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各种光辉耀眼的身份下,同时他也是为数不多的“第四代南京人”。
据陶思炎介绍,改革开放之后,南京人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量外地人涌入南京,第一代或者第二代南京人占了绝大多数。“我是第四代,整个家族在南京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如今像我一样的‘第四代南京人’,已经是凤毛麟角,遍寻不着了。”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南京民俗发展的历程也有着清晰的脉络。用陶思炎的话说,“南京民俗有‘十大怪’,而‘吃’字当先。饮食文化的变迁便是民俗发展的最好体现。”
“南京的口味,没有苏州无锡的甜,也没有北方的咸。”据陶思炎回忆,过去的南京,吃东西不甜不咸,但南京有个特点,从来不吃辣。“自从改革开放后,湖南、四川等地的风味传进来了。如今大小饭馆都喜欢撒一把辣椒,南京人的饮食习惯也逐渐演化成如今的样子。”
随着人口的变迁与重组。新的风尚出现,社会发展饮食文化等等出现,选择面的拓展,也让民俗变得更加融合。这不仅体现在饮食文化上,更体现在南京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中。而作为一个老南京人,在陶思炎看来,最有“南京味”的民俗,非秦淮灯会莫属。
秦淮灯会是流传于南京地区的民间传统习俗,在每年的春节期间举行,一直延续到观灯最高潮元宵节。秦淮灯会源远流长,根据文献记载,早在南朝时期,都城南京就出现了举办传统元宵灯会的习俗,其盛况堪称全国之冠。自明初洪武帝朱元璋在南京倡导元宵灯节以后,南京便逐渐开始享有了“灯火(彩)甲天下”的美誉,河悬挂花灯的画舫(俗称“灯船”)随之蜚声天下。
“不要你红,不要你绿,只要你一根红蜡烛……”陶思炎表示,南京的灯展其实是正月初八上灯,十八落灯,灯期十天。小孩玩灯,家家挂灯。“过去正月十五晚上,我们的小孩只要听到外面孩子唱歌,饭没吃完便点着自己的兔子灯,跟孩子们就出来游街了,边走边唱,呼朋唤友,成群结队到街上共庆佳节。”
谈及南京民俗的传承,陶思炎坦言,民俗传承与发展自有其规律,或消亡或生长也皆是寻常。“作为民俗学家,我们能做的就是将民俗系统地整理,积极推广优秀民俗,让其在各个文化小镇、美丽乡村中具象表现。”
“南京作为一座千年古城,每一条街道都有其独特悠久的历史传统,都有其传颂至今的故事,这是无法复制的宝贵财富。”陶思炎说:“目前南京正在积极建设中心城市,如何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不让那些优秀的传统消失殆尽,在迈向未来的过程中,让人们在南京还能看到传统民俗的影子,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事。”(华贤东)
>>延伸阅读
陶思炎,中国第一位民俗学博士。同时他也是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前江苏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第三届文化名人。陶思炎在民俗文化研究方面成绩斐然,共出版了专著16部,在《中国社会科学》《世界宗教研究》《民族译丛》等刊物发表论文近200篇,其中用日文、英文、韩文、越南文在国外发表论文1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