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16 【凤凰网】
金陵九冬,悲歌击筑。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土木工程专家和教育家,我国预应力学科带头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吕志涛教授遗体告别仪式于1月15日,在南京市殡仪馆(西天寺)举行。
告别仪式上,东南大学校长张广军院士介绍了吕志涛院士的生平,高度评价了吕志涛院士不平凡的一生。江苏省和南京市有关部门领导,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代表,吕志涛院士亲人和家乡故旧等各界人士,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弟子和东南大学师生员工代表千余人,更有十位院士前来送别。在低回的哀乐中,大家怀着沉痛的心情,为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的吕志涛送行。
吕志涛院士
吕志涛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1月11日19时45分在南京逝世,享年80岁。吕志涛院士逝世后,党和国家领导人以不同方式表示悼念,并对家属表示慰问。
从青葱少年到银发老人,吕志涛院士将毕生精力奉献于我国土木工程教育和科技事业。他用不平凡的一生实践了崇高的理想,他爱国敬业、为人师表、仁爱宽厚、坚韧执着,长期忍受病痛忘我工作。他的不幸逝世是我国土木工程界和东南大学的重大损失。
吕院士逝世后,成千上万的东大师生、世界各地的“吕门”弟子,都通过各种方式表达沉痛哀悼,缅怀这位中国的“预应力大师”。
出身贫寒 逆境中追寻学术理想
吕志涛院士在世时,常常提起自己从小山村走出来的不易,他一直称自己是“从山村走出来的院士”。
1937年,吕志涛出生于浙江新昌县澄潭镇芝田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家里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只能以糠麸度日。尤其到收成青黄不接的时候,家里交租后就没有多少余粮。懂事的吕志涛知道自家的条件,从不跟父母提过多的要求。也因此吕志涛近10岁时,体重只有30斤。
7岁那年,尽管家里一贫如洗,明智的父母认为只有读书才有可能改变命运,便东拼西凑地借钱,把他送进了学堂。邻居有个爱读书的亲戚,每年春节期间来做客总是带本书,有空时就翻看,成了吕志涛的榜样。
生活的清贫并没有阻止吕志涛求学向上,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学。然而在吕志涛读完初一后,家里实在无法负担起学费,便忍痛让他回家赚钱贴补家用。他含泪离开学校,中断了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这一停就是一年半。
因其在学校成绩优异,学校的老师都为吕志涛的停学而感到惋惜。一年半的时间里,校内老师陆陆续续都来吕志涛家中,劝其返校学习。直到有一天,校长张纲维亲自找上门,“吕志涛一定要继续读书,他将来一定是个人才!有什么困难,我来解决,他的学费我来掏!”
对于吕志涛而言,这是一个改变他一生命运的承诺。
就这样,他一步步走出小山村,直至考上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多年以后,已成为院士的吕志涛对这段往事记忆犹新,并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为母校、为家乡发展奉献力量。
脚踏实地 勤奋比天才更重要
在吕志涛看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勤奋比天才更重要”。他曾在多个场合,向年轻人分享他的座右铭:“勤奋学习,创新工作。”
唯有脚踏实地,真枪实干,才能收获人生硕果。如果没有勤奋学习,吕志涛或许还是贫困山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吕志涛从勤奋中受益,也愈发讨厌投机取巧、弄虚作假之风,“现在社会上的不良浮躁风气,年轻人不可沾染,应该早日学会勤勤恳恳做事、实实在在做学问”。
他深知,条件并不优越的自己,绝非天才,但幸运的是,他凭着努力学习,遇到机遇,把握机遇,“如果不是我勤奋学习,实力强,老师们也不会一直推荐我、帮助我。”
1956年,我国预应力前辈杜拱辰、程庆国和徐百川教授开始从欧洲引进预应力知识和技术。同年,吕志涛进入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从此,他就与预应力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研究生,1965年吕志涛硕士毕业后,留在了徐百川教授的研究组继续从事预应力教学科研工作。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厂房、住宅以及公共建筑开始大规模兴建,预应力逐渐推广开来,吕志涛与预应力的缘分也越发深厚。
1986年,吕志涛开始招收培养预应力方向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发表了多篇预应力方向的研究论文,组织和参加了全国预应力会议,也多次应邀做主题报告。由于吕志涛在预应力技术上做出的成绩和贡献,他普遍被认为是我国预应力的代表人物。1997年,吕志涛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吕志涛看来,勤奋学习是基础,而目的是创新工作。平日里,他鼓励学生们观察、思考,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放过任何创新的突发奇想。
让他的博士生们感佩的是,即使早已过了古稀之年,但学术讨论中,吕志涛每每总能提出让人耳目一新的点子,“背后就是老师总在坚持每天阅读国际一线的论文文献,这是他保持了多年的职业习惯”。
上世纪80年代末期吕志涛修建南京电视塔时的故事更是传诵至今。
设计人员向吕志涛请教结构设计方案的可实施性,他用加拿大多伦多电视塔的案例类比,确认方案成立。除了介绍其空间结构、受力性能、预应力设计和施工外,吕志涛还提出必须在他们方案的基础上,配预应力钢筋并加设横梁,以提高抗风、抗裂能力。
设计人员都惊讶了,一个不接触电视塔的人怎么懂这么多?“我常看国外杂志,PCI杂志(美国预应力混凝土学报)有一期就对多伦多电视塔的设计和施工有专门介绍。”
丰富的阅读,使得他能够快速把握前沿信息,创新的思想如泉水喷涌。
立志报国 献身土木创新六十载
吕志涛院士一生追求科学真理,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他在国际上最早提出两类斜裂缝理论,建立了国际领先的钢筋混凝土双向斜拉计算和抗剪设计方法,完善了混凝土结构理论,发展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体系和设计方法,设计和指导了上百项国家重点工程,组建了国家预应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我国土木工程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很多人不知道预应力是什么,但是用预应力建造的工程、建筑等其实都在我们身边。预应力是重大土木工程建设的核心技术,可节约钢材和混凝土用量20-30%,并且可以大大提高材料的安全系数和使用寿命。
与预应力结缘以来,吕志涛的研究方向常常是国内最早的,甚至是国际领先的。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工程建设规模举世瞩目,大跨、超长、重载与特种结构以及核电、磁悬浮等高新技术工程,对现代预应力技术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多年来,吕志涛带领他的预应力“梦之队”多年孜孜不倦、宵旰攻苦。
在吕志涛的带领下,如今的东南大学预应力学科是中国预应力领域的一面“旗帜”,矢志于“让中国成为世界预应力的中心”。
世界第二大跨径的斜拉桥苏通长江大桥,世界第五代体育建筑的代表、2008年前中国最大的体育场——南京奥体中心,被称为“中国天眼”的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FAST等等,这些也都凝结着吕志涛团队的智慧。
两年前,吕院士领衔的“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喜获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也是全国土建领域今年唯一的一等奖。该获奖项目实现了预应力结构理论、病害控制、抗震减灾、核电设施安全等领域的突破,首创了多个理论方法、开发了系列关键技术和产品、打破了国际垄断。
他曾说过:“创新就是为祖国的科技发展出力”。此前,在核电、LNG等能源结构预应力系统方面,欧美国家长期对我国实行技术保密;核电安全壳以及LNG超低温领域的预应力产品也被欧美垄断。吕志涛院士带领团队,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实现了系统和产品的国产化、产业化,打破了欧美垄断。
除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之外,吕院士在科研、学术上可谓硕果累累。他发表了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9部,《现代预应力结构体系与设计方法》入选国家“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等荣誉;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
高风亮节 大爱中散发人性光辉
虽然成就颇丰,但是他始终不忘初心。1999年,吕院士获得何梁何利科技奖金20万港币,他全部捐赠给了小学、中学和大学3所母校。正是这份“初心”成就了一代大师,让他在大爱中散发光辉。
吕院士曾说过:“我能有今天,全靠很多老师,特别是我读研究生时两位导师———徐百川教授和丁大钧教授。他们呕心沥血,循循教诲,培养和指导我成长。徐老师教育我如何做人,如何成才;丁老师指导我专业的提高和发展,我很庆幸。我的每一项成绩、每一点进步的背后,常有两位老师的关心和支持。所以我成为教师后,也努力以两位老师为榜样。”
在近六十年的学术生涯中,他孜孜以求、晨昏不辍的就是一件事:教学与研究。答疑解惑、教书育人,吕志涛始终坚持在教学一线,是土木学院历史上迄今为止培养博士生、硕士生最多的教师。他说过: “导师是一种荣誉,但更是一种责任”。
他对年轻教师提了三点要求,一是要刻苦勤奋,二是要认真严谨,三是要谦虚谨慎,尤其是第三点,对于年轻人更加重要,不要取得了一点点成绩就沾沾自喜骄傲自满。这种朴实直白的话语让人由衷的感到吕志涛对年轻人的真诚关爱和用心良苦。
1989年,吕志涛在去学校的路上被一辆急速而来的自行车撞倒,导致严重的股骨颈骨折,随即他被送进南京军区总医院。但是即使在病床上,吕志涛还继续指导博士生和硕士生,为他们逐字逐句修改论文、释疑解惑。
身体状况稍好一些后,为了不耽误十多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吕志涛把教室移到自己家里,拄着双拐下地,用小黑板为学生上课。当时正值南京电视塔建造期间,他就拄着拐杖去工地现场解决建造中的难题。
此后,吕志涛的身体大不如前,需要经常去医院疗养。之前被自行车撞倒落下的腿疾,使得他行动十分不便,需要依靠拐杖走路。而但是即便在病房中,他也依然在指导学生、继续科研。
吕志涛总说自己很普通,并没有特别的过人之处。他平时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籍,还喜欢动手做些手工,如自己装收音机,修理坏了的闹钟等等。恰恰是他所说的这些“普通”,让人感觉他除了学有专攻外还是位极其谦和、对生活充满热情、平易近人并且很接地气的生活达人……
吕志涛的人格魅力和勤奋刻苦都深深地影响了后辈。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立好志、勤奋学、创新干”。吕志涛不放过任何一个创新的突发奇想、一闪念。他的床头有“三宝”:夜灯声控皮球、闹钟、圆珠笔连带活页纸。一旦有奇思,哪怕是半夜里他也要赶紧记下来。很多项目的设计思路、理念都有这“床头三宝”的功劳。
吕志涛曾归纳出从事土木工程的科研工作者和工程师应具备的九点素质:热爱、勤奋、质疑、创新、求实、严谨、合作、宽容和高瞻远瞩。这九点虽然简单,不过二十个字,却是吕院士在自己的教学科研生涯中总结出来的箴言。
吕院士已驾鹤西去,但是他有一支优秀的“接班人”队伍。他亲自指导了博士、硕士130余名,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技术人才,包括院士、长江学者、杰青、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以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等。
这些“接班人”不仅从吕志涛那里汲取了预应力相关的知识,而且传承了吕院士不断创新的精神。让人所称道的是,吕志涛的女儿在16岁的时候就考取了东南大学,如今也从事预应力相关工作。可谓箕裘不坠,薪火相传。
一个国家有什么样品质的大师就影响着其科技未来能否彰显人文的关怀。吕志涛,这名从山村里走出的院士,时刻热爱着生他养他的祖国大地。如今,中国的预应力技术已经突破欧美垄断,“吕门弟子”们也能够继承衣钵,继续为祖国的河山增砖添瓦,相信吕院士可以含笑九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