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周聪:重回巅峰的我不值得炫耀

发布者:翟梦杰发布时间:2016-12-26浏览次数:1161

2016-12-26 【扬子晚报】第B02版


 周聪接受扬子晚报记者采访。

    文 / 扬子晚报记者 蔡蕴琦

    摄 / 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记者 刘莉

    命运只有一个,人生却有很多种选择!里约残奥会游泳项目金牌得主周聪近日回到母校东南大学,和学弟学妹聊起了他的“选择”。16岁时周聪已是国内泳坛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正朝着国际舞台进发,命运跟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突遭车祸,脖子被“撞断”,差点瘫痪……从“神坛”跌入谷底,到慢慢回归地平线,收获幸福的家庭,不到30岁的周聪经历了什么?他接受了扬子晚报《锐读空间》“面对面”栏目专访,吐露心声。

    躺在重症监护室病床上,身边是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病人,16岁的天才少年第一次感受到抑制不住的恐惧,“我就逼自己,不去想、不去想。”

    “学长好帅!”“个子真高!”……来到学弟学妹中间,周聪收获了明星般的人气。身高有1米9,戴着黑框眼镜,说话透着文艺范,周聪的气场让人想起泳坛两位人气王孙杨和宁泽涛。周聪比这两位“出道”更早。周聪1989年出生于常州,手长脚长。小时候爸爸经常带着他去游泳,周聪从下水扑腾到学会游泳,没花几天时间。小学三年级,周聪被选进了常州市体校游泳队,第二年就成为了国家二级运动员。12岁入选江苏省游泳队后,周聪越战越勇。2004年,在一次全国比赛中,周聪获得了800米自由泳冠军。

    2005年,周聪凭借在100米仰泳、400米混合泳两个项目上的出色表现入选国家队。处于运动生涯上升期的周聪被寄予厚望,正朝巅峰冲刺。可谁曾想到,一切因为一场车祸戛然而止。现实比电视剧更残酷,周聪的两节颈椎粉碎性骨折,中枢神经受损,徘徊在生死边缘。“我坐在出租车的副驾驶座上,低头弯腰去捡东西,正在这时车祸发生了,人昏死过去。”

    周聪比划着受伤的部位。在经历了两次大手术之后,周聪的两块颈椎骨被合金焊死,经鉴定为八级残疾、四级肢残。周聪醒过来了,全身上下只有头部能动。“爸爸摸摸我的脸,我轻轻摇了摇头,他握起我的手,握得再怎么紧,我都没感觉。”言谈间,周聪时不时要调整下坐姿,他的脖子常常处于僵硬状态,不能轻易动。躺在重症监护室病床上,身边是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病人,16岁的天才少年第一次感受到抑制不住的恐惧,“我就逼自己说,不去想、不去想。”直到最近,周聪才弄清楚他的脊椎损伤有多危险。

    个性内向、好强的周聪在心底用“不去想”代替害怕,一次次对自己说:赶紧好起来,回去训练。“这时候运动员的心理素质的优势能体现出来了。十年运动生涯,经历了无数次成绩上上下下,前一次比赛你还是第一名,下一次可能名次都拿不到。外在的变化、波动,我的内心有足够的能量去消化。康复训练的时候多少次前一天练得好好的,后一天突然不行了,很多人在这反复折磨中失去信心,我就能坚持。”

    “发了疯似的想回去。康复训练比游泳还要苦,一声苦没喊。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早点归队!”

    康复训练甚至比游泳训练还要苦,“再苦硬是在心里消化了,没有吭一声。”因为心中有个“盼头”,周聪选择把“恐惧”掩埋起来,把希望寄托在“重回泳池”上。周聪受伤后父母把工作暂停了,全天候陪在儿子身边。为了康复,周聪把医生建议的方法全用上了。一天挂20瓶水,在高压氧舱里轮转。游泳对康复有帮助,出院第一个月周聪把自己泡到游泳池里,因为神经受损,肌肉萎缩,开始根本游不起来。好在“水感”还在,“四肢不动,泡在池子里能浮起来,这算是游泳运动员的绝技。”

    起初,周聪只能在水里泡一泡。慢慢地变成能游了20米,接着100米,后来一口气游下千米。“那个时候真的疯了,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早点归队,回到原来的生活。”周聪至今记得身体从失去知觉到慢慢恢复的漫长过程。在他的描述中,最先恢复的是腿,脚底板踩在地上麻麻的,脚趾头能抬一抬。之后恢复的是上半身。轮到手指头就是惊喜了,这表示神经末梢感知回来了。回到家后周聪每天做项训练,打两盆水,一盆温水,一盆冷水,像练铁砂掌似的来回感知冷暖。手指的感知先从食指和中指开始,再到大拇指,“挺神奇的,从手指到指尖,一点点地恢复知觉。最后小拇指掐上去感到疼了,医生说康复差不多到头了,不太可能往前进了。”

    一点点的康复如小火苗般重燃起周聪的信心,2006年下半年,他再也等不及了,拿着医生的“证明书”坚持回到了江苏省游泳队。“医生不建议我回去,就给我开了张证明,附上各种‘禁止动作’。”比如手不能拎过重的东西,不能把东西扛到肩膀上,任何影响到脖子用力的动作都不能做。脖子只能小幅度转,猛然一转头可能会晕过去……游泳训练再苦总不会比康复训练还苦吧!熬过“生死关”的周聪一心找回原来的自己。现实的残酷一次次打击他:训练量稍大些,人会感冒生病,恢复机能特别差,人特别容易疲劳;脖子不能随便动;游泳时腰不能用力;稍有不慎会失眠、哮喘;感冒一次恢复很困难……在经历了前后近一年的努力、失败,既而再尝试再失败的反复“折磨”后,2007年,周聪无奈选择了退役。

    “参加残疾人运动会,刚开始我是拒绝的。从东南大学毕业后我的想法改变了。人在疯狂状态时要停下来想一想,接受了现实,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回到母校东南大学,与学弟学妹交流,周聪的第一句话便坦承了退役后内心的“恐惧”。“他们让我参加残疾人运动会,最初我是拒绝的。”经常州市残联鉴定,周聪可以申领残疾证,从事残疾人体育运动,但周聪无法接受,“不能接受自己的身体,还想回到之前的样子,不想改变。”这时的周聪仿佛刚从疯狂康复训练中回过神来,第一次感受到身体创伤带给心理上的绝望。“那是最痛苦的阶段。什么千锤百炼的心理素质统统不管用了。”

    在人生最迷茫时,周聪选择去读书。2007年,他开始了在东南大学人文学院的求学之路。东大新生军训、晨跑他一次没落下,他甚至隐瞒了伤情,最初一段时间老师不了解他的真实状况。“不想让别人知道我的病情,我希望和其他普通学生一样。”这是一段怎样的煎熬,外人或许根本无法想象。受伤后,书成了周聪疗伤的好伙伴。在病床上,爸爸推荐了许多励志故事,“印象最深的挪威有位运动员遭遇飞机失事后成为残疾人,他没放弃,最终参加了冬残会拿到了奖牌。”在东大四年,周聪疯狂地读书。三年修满了四年的学分,一有时间就泡在图书馆里。“后来我发现,其实有很多人比我的遭遇更惨,却生活的很好。”这段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时光慢慢抚平周聪内心的伤痛。

    2014年,江苏省残疾人游泳队教练再次找到周聪,他邀请周聪在常州看了一场残疾人游泳比赛,“他说走,一起去看看,看完后顺其自然,一步步来。”对水的感觉没变,对动作的感觉没变,7年后周聪心动了,“是该为小时候的奥运梦想拼一拼了。”

    “没开微博,更不想成为网红。比我惨的人很多,恢复比我好的人也很多,我的生活不值得被关注。”

    “知道拿金牌后很高兴,高兴到超出一贯平淡的心态。高兴得有点失态了。”2016年9月14日,周聪在S8级男子100米仰泳比赛中,以1分02秒90的成绩,斩获金牌,并打破了世界纪录。语速平稳的周聪说到获奖流露出了一点点小激动。好消息传开后,电话、微信响个不停。“虽然很开心,高兴到睡不着觉。我有意控制自己。告诉自己不能太激动。太高兴了会犯错。”受伤后,周聪比过去更谨慎。一不小心会生病,脖子稍扭过度会痛,下雨前身体会成“感应表”……所有一切让周聪渴望自己保持在正常的范畴内。

    里约奥运会上,傅园慧的一句“天知道我经历了什么”火了。每个残疾人运动员都有一段“天知道的经历”。会不会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周聪断然拒绝,他甚至没有微博账户。“我个人的性格可以说是孤独的,受伤后更孤独了。大部分的事情我通过自己与自己对话能解决,不需要倾诉。比我惨的人多了去了,比我更坚强更优秀的人也多了去了,我的生活不值得被关注,更不值得炫耀。一旦炫耀了,你会有更多欲望,这对于我是不切实际的。”

    关注了周聪的微信朋友圈,你会发现他很少留言,平均一个月发一条,多是转发。只有碰到女儿甜甜的笑容时,他才把心中的柔软分享出来,女儿小雨14个月大了。因为参加奥运集训周聪前后有一年没看到女儿了。连孩子学会叫爸爸,也是在视频里听到的。从东大毕业后,周聪回到常州,在少体校教孩子们游泳。在这里他遇到了生命中的另一半——妻子谷楠。收获爱情、家庭的周聪再也不是当年那个疯狂少年。“现在最想多陪陪家人,陪陪女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