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报】清华教授彭林在东大讲“礼”与“人生” 向别人介绍妻子称“我夫人”是失礼了?

发布者:翟梦杰发布时间:2016-10-23浏览次数:328

2016-10-19 【金陵晚报】A05


    对别人介绍自己的丈夫要叫“我外子”,给长辈写信不能用“某某敬启”……日常生活中,因为不懂“礼”,很多人常常闹出笑话。昨天,著名历史学家、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彭林的《礼乐文明与中华文化精神——彭林教授东南大学讲演录》新书首发式在东南大学举行。首发式后,彭教授给东大师生讲到很多因为“失礼”导致的尴尬事,听起来好笑实际引人深思。


  □金陵晚报记者 李晨

  通讯员 翟梦杰


介绍妻子称“内子”引众人笑


  彭林教授谈到,他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好多人因为称呼闹了笑话。比如管自己的老婆叫夫人。你们如果与妻子外出,碰见了朋友,应该怎样向朋友介绍自己的妻子?有人会说,这是我夫人,可说夫人就闹笑话了。在古代诸侯的配偶叫“夫人”,这是一个尊称,应该由别人这样称呼你的妻子,自己是不能用的。有人说叫爱人,彭教授认为不妥,爱人是西方传来的词,英文是lover,是情人的意思。说老婆就太俗啦。让彭林教授更觉得别扭的是“老公”这个称呼。老公在古代是太监的意思,这是我老公,听起来是不是太搞笑了?

  向朋友介绍妻子不能叫夫人,跟朋友介绍丈夫叫老公也不妥,我们该用什么称呼呢?彭林教授说:“我们对别人称呼自己的妻子,应该说‘内子’、‘内人’。向别人介绍老公应该叫‘外子’。”听完他的介绍,很多听讲座的人都笑了。

  向别人介绍自己的丈夫,一般人都称“我老公”,换成“我外子”不是很奇怪吗?会不会被别人另眼相看?接受记者采访时,彭林教授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先学会做,做久了就可以体会其中的意义。


自主招生有学生表现“失礼”


  彭林教授指出,当今家长关注孩子的各种艺术特长多于孩子的德性。比如,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孩子坐没坐相,站没站相,东倒西歪,一副没有骨头的样子。不少家长对此不以为然,从不管束。家长越放任,对孩子影响越深远。彭林教授讲到他在担任清华大学自主招生考官的经历:“有学生半躺在椅子上,还有人跷二郎腿,甚至有人在回答问题时不自觉地用手指向考官,这些习惯会给考官留下很不好的印象。”

  有些孩子他们从小不尊重父母,不尊重老师,不尊重家长,但他希望所有人尊重他。彭林教授说,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父母没有重视早期教育。他建议,教孩子懂“礼”越早越好,可以从三四岁开始,家长尤其要以身作则。


给长辈写信用“敬启”闹笑话


  彭林教授提到,有学生给他写信,用“彭老师敬启”,让他哭笑不得。彭林分析说,按照这位同学的表达,这句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彭老师,你恭恭敬敬地把信打开!这位同学由于缺乏常识,所以本想表达对老师的尊重,却适得其反。彭林说,如果给尊长写信,一般可以写“赐启”或者“俯收”。

  彭林教授于2008年应邀在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开设了“中国古代礼仪文明”精品人文课程,通过系列讲座和集中授课的形式在东南大学人文讲座报告厅为东大学子全面系统讲解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他鼓励大学生,学礼要慢慢来,不要还没做呢,就觉得很难。


对传统文化应存敬畏之心


  一个“亲”字可以称呼所有人,一条微信可以传达我们想说的话语……传统的生活方式因社会发展渐行渐远。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追随大众潮流,怎样不显得另类就怎样去做,丢失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

  有人问,称谓真的那么重要?写信一定要那么讲究?传统的都要传承?其实,继承传统文化不代表事事古板,因循守旧。它的内涵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起码,我们应该做到对传统文化存敬畏之心。

  “礼”是传统中华文化的核心,知礼、懂礼、学礼才能塑造完整的人格。做一个有“礼”的人其实可以内化为生活中的良好行为习惯,比如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有吃相;比如,地铁上不大声喧哗;比如,出门回家时和家人打个招呼。做好这些小事,不就是一个“学礼”的过程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