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做创造学术前沿的一流学者——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东南大学教授周佑勇

发布者:翟梦杰发布时间:2016-02-15浏览次数:488

  2016-02-13 中国社会科学网

  

    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当前,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具有极端的重要性。社科界青年学者如何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勇于担当,成为国家发展的有用之才?记者就这一话题采访了教育部长江学者、东南大学教授周佑勇。

中国社会科学网:曾经听您谈到过做学者的三重境界,能否请您详尽地谈一谈?

周佑勇:我认为,不同学者做研究的学术境界是不同的,根据学术境界层次不同,可把学者分为三种:一是,能够把握学术前沿的三流学者;二是,能够紧跟学术前沿的二流学者;三是,能够创造学术前沿的一流学者。

  所谓创造学术前沿,即是在以前并非学术前沿的领域,取得了某种引起学界高度关注、广泛引用的原创性成果,从而使它变成一个新的学术前沿,这也是作为学者追求的最高学术境界。

中国社会科学网:对于青年学者特别是刚入学术界的人来说,达到一流学者的要求可能十分不容易。在您看来,如何达到这种境界呢?

周佑勇:首先,要坚持问题导向。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问题永远是理论创新的原动力,找准问题导向,才有可能成为前沿。谁发现问题最早,谁就最有可能走在学术前沿、创造新的学术前沿。做研究写文章,必须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并在不断发现、直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并取得新的原创性重大突破。

  发现问题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事实上善于发现问题、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解决问题,正是青年学者做研究的勇气与担当。问题从何而来呢?相比于来自他人的文章著作,其实更多的应是来自实践。

    中国社会科学网:对于中国社科界学者来说,正在蓬勃进展的国家社会发展大潮是重要的理论源头吧?

周佑勇:是的,中国学者要立足中国实践,直面中国问题。实践首要的是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本土实践。任何的伟大的理论,无不都是根植于当时那个伟大的变革时代。读马克思的《资本论》,读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读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等西方经典名著,我们都能感受到浓浓的时代气味。正是当时那个伟大的变革时代创造了这些经典,正是当时那些伟大的变革时代的本国实践,产生了这些伟大的思想家。

  当下中国也处于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经过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实践也已经举世瞩目。解决中国问题的办法要立足于中国的实际,能够解决中国问题的办法才能够成为中国的法律。中国本土实践可以也应当,成为中国理论创新之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您怎么看待持之以恒做学问这个问题?毕竟在当前的大环境和考核体制下,持之以恒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

周佑勇:认准一个问题并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是极为重要的。从学理的角度看问题无所谓大小,关键是看是否能将小问题做成大学问。发现了问题,尤其是找准了具有可操作性结合中国实际的重大现实的问题,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中国社会科学网:成功的另一半要靠什么?

周佑勇:另一半就是,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的态度。研究的方法很多,关键是研究的态度。研究不能信息点太广泛,不能跟风研,在找准了问题之后,集中三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专门做这个问题的研究。把问题做深、把问题做透,这样就能自动成为一个学术特色。一个学者要是没有自己的学术标签以及学术特色,那他永远都只是一个三流的学者,永远不可能成名成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王广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