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江苏站】江苏工程前沿讲坛走进东大 刘西拉教授谈21世纪人才观

发布者:翟梦杰发布时间:2016-04-29浏览次数:297

2016-04-27 【凤凰网江苏站】


    导读:“中国已经走到了世界的中央,中国的崛起对中国在21世纪的工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月25日下午,“江苏工程前沿讲坛——21世纪工程人才的培养”在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群贤楼三楼报告厅举行。江苏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徐春生,江苏省工程师学会副理事长单位代表、亨通光网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徐虎,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王景全,江苏省工程师学会常务副秘书长王岩受邀出席。



刘西拉教授演讲现场


    本次“江苏工程前沿讲坛”由江苏省工程师学会、东南大学党委研工部主办,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研究生会学术部承办,东南大学科协、土木工程学院研究生会协办。来自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海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的工科专业学生们以及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的青年工程技术研究人员济济一堂,特邀来宁的刘西拉教授畅谈工程人才面临的形势和提升的方向,分享数十年来在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中收获的经验和总结的教训。


    刘西拉教授在报告中一再强调“中国已经来到了世界的中央,我们必须站在这个角度考虑问题”。他指出我国正处在快速城镇化时期,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67.7万亿元,“十二五”年均增7.5%,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我国“一带一路”建设也为沿线各国搭建了发展的平台。1998年我国通过竞标成功拿下美国的金山——奥克兰海湾大桥重修工程,并于2013年顺利完工。


    刘西拉教授话锋一转,“虽然我国现在有这些成就,但是去年在京都举行的世界工程师大会上,我还是告诉当时在座的其他国家参会人员,‘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因为我们面临着不少挑战’”。刘教授展示了几张令人触目惊心的城市车流和大气污染照片,“我们国家人口很多,资源相对不足,污染很严重,又是遭受自然灾害的重灾区。此外我国正在遭遇中等收入陷阱,产业有待升级、劳动生产力有待提高、人口大量流入城市等,加之我国能源政策尚不明确,造成了一系列社会和环境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反思。”



刘西拉教授在现场做精彩的展示


    通过对时代背景的详实展示,刘西拉教授引出现如今的工程技术人才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关于知识,刘西拉教授提出“实践-理论-计算”循环知识体系,将计算作为串连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环节,结合时下热点话题“谷歌人工智能AlphaGo与李世石对弈”谈到应注意人机分工,同时指出应具备社会工程、系统工程、工程分析三个层级的知识。谈及能力,刘西拉教授指出应具备适应、合作、创造和表达四个方面的能力。刘西拉教授说,“虽然创新很重要,但如果没有适应能力与合作能力,创造能力就是零。所以我们要具备更加全面的综合能力。”而谈到21世纪的工程技术人才需要具备的素质时,刘西拉教授呼吁要树立社会责任感,提高竞争意识,采用符合我国国情的思维方法,培养脚踏实地的作风。刘教授提到他在清华大学的同学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坚守35年,刘教授称赞他为“我们这代人中最可爱的人”,值得当今年轻人学习。



刘西拉教授走下讲台与同学们交流,现场气氛热烈。


    刘西拉教授的报告引发了在场听众的共鸣,听众们会心而笑,场内不时响起掌声,在交流互动环节,在场听众积极提问。在回答他们的问题时,刘西拉教授鼓励在座的工科学生珍惜现有的学习环境,勇敢迎接竞争和挑战,时间不负有心人。


    当天,刘西拉教授分别与东南大学吕志涛院士、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吴刚及土木工程学院教职工围绕工科学生的培养、教师的个人发展、教育改革、校企合作和国际交流等问题会面交流。




    主讲人简介


    刘西拉,1940年1月生,原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任,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前执行委员、中国国家代表,英国结构工程师学会(IStructE)副主席。现任亚太地区工程组织联合会(FEIAP)副主席,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外事工作委员会主任,国家一级结构工程师,英国皇家特许工程师。1978年荣获第一届全国科学大会奖,1985年获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的结构科研奖,被誉为美国工程界有突出贡献者。2013年9月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为表彰对工程教育做出杰出贡献的学者、支持社会对世界工程教育发展的持续关注,决定授予刘西拉教授2013年“卓越工程教育奖章”。


    (通讯员/蔡宗雅)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