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10 【新华日报】第13版
3月9日,李世石(右一)与“阿尔法围棋”创始人德米什·哈萨比斯(右二)
在首场比赛结束后出席新闻发布会。 新华社发
3月9日,韩国棋手李世石九段(右)与“阿尔法围棋”对弈。 新华社发
9日下午,“阿尔法围棋”(AlphaGo)机器人与韩国顶尖高手李世石之间的五番棋第一战战罢,李世石九段执黑不敌阿尔法围棋。虽然首战失利,但李世石并没有失去信心,他认为10日的第二场比赛,双方胜率仍是50%对50%。
……
无论输赢, 人类都是大赢家
“让我非常吃惊,没想到来得如此迅猛!”李世石中盘负于阿尔法围棋,令江苏围棋队主教练丁波非常震动。
就在前一天,丁波和国内围棋界多数人士一样看好李世石。去年10月,阿尔法围棋以5:0完胜欧洲冠军围棋二段樊麾,看过当时的棋局后,丁波认为阿尔法的水平相当于刚入段的职业选手水平,目前仍无法挑战世界围棋高手李世石。
没想到,这场比赛,让4个月前还是初段棋手的“阿尔法”,如此轻易地战胜了人类。
而这次“人机大战”之所以被举世关注,恰恰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场围棋比赛,而是阿尔法围棋所代表的人工智能对未来的影响。
不少人因此开始憧憬或担忧未来人体与人工智能的“合体版”。比如人类植入芯片是否可以不用再背英语单词、唐诗三百首了?可以腾出更多时间去做更有意义的事,包括享受生命。比如大数据是否会秒杀人类本身的判断力,当人类的判断折戟于由大数据形成的强大的逻辑判断,人类将何去何从?比如,今天,人工智能已集合了计算机、生物科学、生命科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能够识别人类简单的情绪变化,未来对人类能够察言观色也不是不可能,那么,人类有一天是否真的会被机器操控?人工智能是否会改变人类现有行为规则,就像科幻小说、科幻电影里说的那样成为人类的终结者?
“最顶尖的人类智慧都抗不住大数据、人工智能,这确实令人担忧。”东南大学信息科技工程学院教授王桥博士说,科技是把双刃剑,关键在于人类怎么利用人工智能。王桥认为,无论这场“人机大战”战绩如何,最终的赢家都是人类,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以前靠个体智慧无法解决的难题,如今却可以靠大数据、人工智能来实现。这是科技的进步,也应是人类的福音。
但运用人工智能确实涉及科技伦理。王桥认为,“人与人之间能够和谐相处,除了法律之外,还有社会属性、人性来调和,人类赋予机器法律规则很容易,但如何赋予它道德感、社会属性,把人工智能纳入到人类的价值链条中来,这是人工智能未来发展必须解决的。”
本报记者 林华维
链 接 >>>
“人机大战” 你必须知道的三件事
为什么是围棋?
棋类智力对战游戏,历来是计算机“智能”水平的试金石之一。计算能力、判断能力、思考甚至学习能力,都可在胜负分明的棋盘上得以检验。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进步,人类在棋盘上的阵地近年来不断“失守”。
1997年,美国IBM公司超级计算机“深蓝”依仗强大的计算能力,战胜当时世界排名第一的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
围棋被视为人机对决的“最后一块棋盘”。由于棋盘上变化繁复,“千古不同局”,计算机也无法仅通过“蛮力”来取胜。也因此,许多专家认为,电脑要想攻陷人类智慧的这一堡垒,至少再过10年。
但去年10月,人工智能程序“阿尔法围棋”以5:0的战绩横扫欧洲围棋冠军樊麾。这是人工智能程序首次在不让子的情况下战胜人类围棋选手。
不过,樊麾显然不能代表人类棋手最高水平。“阿尔法围棋”所属公司向李世石发出邀约,他是过去十年获得围棋冠军头衔最多的人。
对阵双方什么来历?
李世石九段,韩国棋手,世界围棋领域代表性人物之一。他属于典型的力战型棋风,善于敏锐地抓住对手的弱处主动出击,集中力量击垮对手。落子“稳、准、狠”,经常能在劣势下完成逆转。
“阿尔法围棋”,美国谷歌公司旗下人工智能公司“深度思维”开发的智能软件。它可以运行在不同的硬件平台上。其“单机”版本用到48个中央处理器,而还有一个分布式运算的版本,可同时用到多台计算机的1202个CPU,大大提升计算能力。
除了超强的计算能力,“阿尔法围棋”最大的特点是学习能力较强。在战胜樊麾之前,“阿尔法围棋”已进行了超过3000万局的自我训练,不断提升棋力。
人机对战意义何在?
这次比赛在韩国、中国、日本同时直播,比赛采用中国规则,执黑一方贴7目半,各方用时为两小时,3次60秒的读秒。即使一方率先取得3胜,也会下满5盘。
对这次比赛的意义,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的安德烈亚斯·登格尔说,从人工智能的角度看,“阿尔法围棋”胜出,将是证明深度学习技术潜力的有力证据。
这些进步可能意味着人工智能正在走向快速发展的时代,或能引领新一轮产业创新与变革的到来。
然而,即便机器在各类智力游戏中击败人类,这也并不意味着机器与人拥有同样形式的智能,而只说明在某些功能上,机器做到了类似、甚至超过了人类。
本报综合新华社、央视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