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25 【新华日报】第11版
这周是全国高校寒假开学后的第一个星期,一份“中国普通高校体育竞赛榜”在一些高校炸开了锅。对这份首次以体育为排名依据的榜单,业界有赞有毁也有嗤之以鼻,不过,这份榜单却把高校体育拉到公众视野中,而体育该如何成为高校的文化标签则成为公众讨论的焦点。
这份“2015中国普通高校体育竞赛榜”,是由人民体育、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在网络大数据的基础上发布的。榜单的评判主要围绕高校体育成绩、舆情热度、校队设置情况、新媒体建设四个指标,其中,体育成绩的权重占55%,主要是指高校在国内外赛事中所取得的成绩累计、获奖次数及破纪录次数等具体指标。
在这份榜单上,清华、北大、浙大排在了前三甲,我省排名最靠前的高校是东南大学,位列第16。东南大学拥有排球、游泳、乒乓球等6支高水平运动队,每年招收30人左右。“这个排名对高校体育无疑有很大的触动。”东南大学体育部主任蔡晓波认为,这次虽然只是竞赛排名,接下来很可能会有学生体质排名、高校体育综合排名等榜单,让人们把目光聚焦到平时不怎么受关注的高校体育上来。他说,无论排名靠前还是靠后,都会对高校形成压力,让学校更加重视体育,进而促进高校体育的发展。
不过,这份榜单也引起了不少高校的质疑。......
记者采访中发现,不少对这份榜单持质疑态度的高校老师、学生,并不是反对高校体育排名,只是质疑排名的内容、方式,特别是对高校体育竞赛榜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出高校体育的现状表示怀疑。......
那么,体育本应在高校文化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许多留学生都有这样的印象,在国外、特别是美国,体育往往是一所高校的标志,许多高校的学术排名未必被人关注,而橄榄球、篮球、冰球等体育排名却妇孺皆知,高校间橄榄球赛、篮球赛、冰球赛等受关注度甚至超过了职业联赛。美国常春藤联盟高校是国内许多学生最向往的八所高校,这些高校教育水平世界一流,但这个联盟却是体育联盟。在接受采访中,不少老师和学生也承认,体育也应成为国内高校文化活跃程度的重要标志。不过,遗憾的是,几乎从小学开始,体育的地位就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尽管一个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的体育课多达1400多节,但能够保质保量上完的体育课却不得而知,更不用提学生学会了哪些体育运动技巧、有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
校园文化是它所处的社会文化的一个反映,学校体育文化的边缘化正是体育在国内被边缘化的一个体现。南京大学体育部主任殷飞教授感慨地说,体育课应该是在室外野蛮体格,但国内高校体育课改革却走了弯路,先是增加体育理论课,一个学期才18周的体育课,室内理论课就有七八周;后来是快乐体育,只讲快乐不讲强度,体育课过程是快乐了,却没有什么实效。与国内目前往往仅把体育作为强身健体的手段不同,欧美许多国家学校则把体育当作人格教育。王宗平则认为,美国高校非常看重体育,体育生往往比学霸更出风头。美国家长大多认为,体育活动锻炼的是孩子的人格和品质,在团队活动中的合作能力、领导能力,通过体育活动为孩子创造吃苦和领会失败的机会,这也是美国孩子大多会选择团队体育项目而不是个人项目的原因。
首份全国高校体育竞赛榜的出现,尽管有不同声音,但至少让人感受到了社会对高校体育的关注,同时也提醒人们,高校体育应该回归教育,而体育回归教育则必须发掘体育的人格培育功能。只有体育成为学校绝大多数学生、老师的自发需求时,体育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体育也才能成为校园文化有机组成部分。
本报记者 林华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