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26 【江苏科技报】
■本报记者 孟婧
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印发后,引起大众热议,其中所规定的“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那么,为什么要推广西方城市的小街区制,建成后的小街区制城市又是什么模样?为此,记者采访了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建筑设计家、人民日报综合业务楼的领衔设计者周琦,在他看来,街区制实施与否,小区封不封闭,背后关系到对城市尺度问题的探讨。
“尺度”塑造城市景观
是什么让我们的城市与众不同?“一座城市的道路尺度非常重要,尺度的大小,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座城市的模样。”周琦表示,所谓尺度,即一条街的尺寸是多少。街区尺度的大小,反映出不同的城市形态。”例如,美国的城市多是长宽100m×200m的小街区,尺度小,密度大,像一个个豆腐块一样排列。而我国的城市多是400m×500m的大尺度街区。在他看来,“这种大尺度街区,不利于城市发展。”
周琦举例,城市大尺度街区带来了诸多问题,“比如限制了商业活动,现在很多城市在郊区建设大型住宅区,但住宅区各自封闭,服务业进不去,也发展不起来,郊区的市民还要跑到市中心消费,商业难以发展。同时,大尺度街区让邻里之间缺乏互相帮助的街区感,彼此冷漠疏离,形成‘城市孤岛’。”周琦表示,城市街区尺度大,不仅社区尺度会随之变大,道路网布置也会变大,严重阻塞了城市交通道路的“毛细血管”,容易造成道路拥堵。“最终还会导致城市非人性化尺度变大,比如,大尺度街区带来了宽阔的道路,行人过马路就成了麻烦事。”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已经间接体验到了小街区的好处。”周琦告诉记者,自己出行喜欢叫专车,专车司机往往又快又及时,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专车司机经常‘穿街过巷’,在小巷甚至小区里穿行,这就是打通道路‘毛细血管’,形成自然小街区的例子。”周琦表示,小街区形成后,能在极大程度上缓解当前拥堵的城市公共交通情况。
周琦坦言,当前我们对城市街区制的规划起步有些晚了。“前段时间,我们在南京市下关区进行旧址建筑改造的过程中,看到了一张20世纪30年代下关区的航拍地图,那个时候的下关区就是典型的小街区制,建筑星罗棋布,被路网分割成‘豆腐块’。可见,在我国,早有小街区的历史。”
“小尺度”城市是啥模样?
《意见》出台后,“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被部分网民调侃性地解读为“我家大门常打开,小偷大笑常来。”民众担心,小区“围墙”拆了,自家的私密性和安全性还有保障吗?建设城市小街区,是不是意味着住宅就不安全了、不私密了?
“封闭的概念是相对的,小街区是以街区为单位的相对封闭,大社区变为小街区,也可以进行封闭管理,比如,社区里组团大路可开放,里面的小路仍可以封闭。”周琦认为,“公共”“私密”二者并不相悖,在小街区里,公共和私密相得益彰。“香港九龙城区便是典型代表。”
据了解,小小的九龙城区主要是住宅区,但其中又有繁华的工商业活动。商业活动不仅分布在社区内的繁忙街道上,有些还位于公共屋的商场之内。“九龙城是典型的小街区制,那里既有高层写字楼,又有住宅楼、商场,地下停车场……”周琦表示,这些建筑看起来错综复杂,又立体交叉分开,可以实现综合利用,通常2—3层是商场,3层以上是居民住宅,互不干扰,在公开的基础上保证了各自的私密性。他认为,香港九龙城有着强烈的街区感,人来人往,热闹又亲切,为东方城市发展构建了一个很好的模型。
“我们不仅要发展城市小尺度,还要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城市空间发展的新模式。”周琦认为,小街区制是西方在过去200多年的城市化进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未来,要在发展小街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让城市更高科技,更具立体感。“未来的小街区城市,将是高密度、高效率、集约化、信息化的三维立体城市。”
江苏城市“尺度”有别
“江苏的城市有个突出的矛盾,即城市建筑和城市道路关系失控,大大降低了土地使用效率。”周琦介绍,我省城市相关法规中明确规定,城市建筑要远离城市道路,“建筑与道路之间存在大面积空间,无法合理利用,这给省内城市建设带来了很多难题。”他感慨,这项规定不仅破坏了城市美学,而且城市尺度难以拿捏,使整个城市的便利性、街区的尺度感都被破坏了。
此外,“省内一些城市老城区的利用率较低,比如南京老城区还有很多、很大的空间可以利用,但根据规定老城区内不允许再建住宅小区。”周琦告诉记者,比如南京新街口地区,就可以建设成高密度、高效率、立体交叉式的城市小街区,“老城区是城市的发动机,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周琦看来,我省应该顺时顺势对城市建设相关法规做出调整,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集约化。
未来,江苏地区城市化进程将达到70%—80%,有7000多万人口进入城市生活,到时候,各个级别的城市会呈现怎样的模样?“未来会出现超大型城市比如南京、苏州,中型城市如扬州市、南通市等,小型城市,乡镇和村五个‘尺度’的城市类型。”周琦预测,村庄将会大量消失,只保留部分有特色的乡村,这些乡村将呈现一派田园风光,供观光旅游。大量农民会集中在镇、县居住,镇也将实现小尺度,有多层的建筑、小街小巷以及较为发达的服务业。
周琦强调,当前一些中型城市的发展尺度明显过大,“省内一些中型城市,不顾自身城市规模,也在‘跟风’修宽马路、建大街区,向郊区‘摊大饼’,这种‘尺度’显然不合适,会浪费大量土地资源。”他建议,在城市发展的“尺度”中,应该“少一些‘摊大饼’,多些因地制宜”。
南京江北新区核心区南部新城规划小街区
和目前新区动辄40—60米宽的大马路不同,南京江北新区中心区的街区就显得迷你起来。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刘正平介绍,江北新区中心区规划中,编制单位美国SOM建筑设计事务所就引入了这一“小街区、密路网”的理念,在核心区按照18米的路幅设计街区道路,这比曼哈顿的路幅略宽,也是考虑到了我们有路边停车的实际需要。据悉,在江北新区核心区的CBD部分,小街区格局中每个单元格大概是120米×150米左右,居住片区街区单元会略大,大概在150米×200米左右。江北新区中心区实现了规划的全覆盖,预计江北新区中心区推地模式也会不同以往,不会再划一大片地出让。
据了解,在南部新城的红花-机场片区的规划中,其创意街区被规划为一条条“小格路网”。规划编制者也认为,小地块的街区模式交通更加便利,市民活动空间更大,更有利于创造旺盛的城市活力。此外,在下关滨江的规划设计中,当时也一度提出了小格路网的理念,但并未得到落实,在实际拍地中还是按照常规的做法大面积土地出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