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29 【东方卫报】A06
距离除夕还有十天,到了收拾行李准备年货的时候,还要规划回家的路。春运繁忙,但还未到回家客流的高峰。身边忙碌的工作气氛,又有那么一会忘了过几天就要回家。可是在那些身边人都已回家的地方,是否感受到了一点孤独?
在南京,春节的过法归结为那么几种,或归乡或坚守,不同的温度映衬着不同的生活方式与人生。今年过年,相比回家,我们更好奇那些不回家的理由。
所有乡愁都可以用回家来治愈,或早或晚,回家和父母相伴,谈谈六小龄童,听听妈妈的唠叨。昨天我们关注了回家的路,一路顺风,打开车门就是家。今天我们继续关注人与距离,或近或远,往往为了下一次更好地回家。
从本月中旬开始,南京各大高校就已开启“寒假模式”,大学生们提着行李返回家乡,但也有不少学生选择“留守”学校,利用寒假时间做家教、搞比赛、写论文,有的人甚至比平时上课时更加忙碌紧张。
昨天,记者走进南京数家高校,听留守的大学生们诉说“放假不回家”的故事。
东大肖同学:上课做家教,寒假很充实
早上8点钟起床吃早饭,然后开始看书备课;中午11点半去学校食堂里吃中饭;12点半从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坐公交前往兴隆大街; 下午2点给高一学生做家教辅导功课;下午5点结束后回到学校吃晚饭;晚上6点半开始上电脑远程教学课程,学习PPT等;晚上10点半准时上床睡觉。东南大学经管学院大二的肖同学说,她的寒假和平时没什么区别,依然忙碌而充实。“我放假前就考虑过了,寒假里想要打工挣点生活费,减轻点父母的负担。”肖同学老家在新疆的一个小镇上,坐火车要50多个小时才能到,而回家后只能去饭店端盘子,工资不太高,所以她索性决定留在南京。
“待在学校过寒假挺好的,食堂也供应三餐,最重要还能学点新东西,我要是回家了就没有网络了,上不了远程教学。”肖同学说,除了PPT和Microsoft Office,自己还能读到感兴趣的书,最近在准备上“心理学与生活”的课程,每天感觉过得很规律,很开心。
南师周同学:为全球建模比赛留校奋斗
“一年一度的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即将开始,1月29日早上9点全球发布6个题目,需要4天3夜时间来完成,我们为此都留在学校里。”南京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大二的周同学告诉记者,这几乎是南师大每年寒假的“保留项目”,要从各个学院挑选精英留下来共同完成课题,“今年我们组建了18支队伍,每队3人,共有54个人留下。”
周同学说,南师大1月23日开始放假,而他们54个人留校接受训练,每天都很紧张,因为这个全球性比赛的难度很大。记者了解到,做这个题目需要先有人将材料翻译成中文,另外两人再进行建模和编程,最后写成英文论文,发到美国比赛评审组。
“去年的题目就很难,有为失事马航建立搜救模型的,也有建立埃博拉病毒的传播模型的,要用到不同领域的知识,所以必须分工合作才能完成。”周同学说,每年学校都有人获得该比赛的奖项,今年他们也想冲刺一下,为学校争光,也为个人履历填上精彩的一笔。
南航陈同学:除夕还在实验室做项目
昨天中午时分,走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明故宫校区一食堂,完全没有放假的“冷清”,热闹得仿佛学期中一般,数百名学生在排队、打饭、聊天、吃东西。“放假不走的基本都是研究生,他们在学校做论文、做实验,大家作息时间都差不多,平时待在实验室或宿舍里,一到饭点就来食堂吃个饭,下午再接着奋斗。”南航外国语学院的张同学告诉记者,学校1月16日就开始放假了,但她们班上大部分人都没走,要赶在过年前把论文修改好。“我今年研三了,毕业答辩在4月,论文修改迫在眉睫,改不好感觉这个年都过不好。”
看着本科生陆续离开学校,博士研究生陈同学显得很淡定:“我读本科的时候也是一放假就欢天喜地冲回家,但从读研究生开始,每个假期都是走得比别人晚,回来得比别人早。我记得有一年甚至在学校过年的,除夕那天还在实验室做项目。”陈同学说,在她看来,要想获得成就,付出就要比别人多得多。“我今年就要博士生毕业了,想找个好工作,之前假期做的项目给了我很大帮助,有好几家企事业单位对我的履历感兴趣,现在正在挑选中。” 本报记者 傅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