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13 【东方卫报】A02
本报讯(记者 史骏)“民俗不能仅仅作为艺术品放在展馆里来展示,更需融入人们的生活来传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陶思炎近日当选第三届南京“文化名人”,他从事民俗研究已经有30多年,昨天他建议南京将正月十六设为“城墙节”。他表示,南京明城墙正在申遗中,而在老南京民俗中,“正月十六爬城头”则是特别受百姓欢迎的一项活动,设立“城墙节”可以让明城墙文化展示“活”起来。
在南京民间,一直有“正月十六爬城头,踏太平,走百病”的习俗,清人甘熙在《白下琐言》中写道:“岁正月既望,城头游人如蚁,箫鼓爆竹之声,远近相闻,谓之‘走百病’,又云‘踏太平’”。陶思炎介绍,这个习俗从明代一直流行至20世纪50年代,正月十六那天南京人一般去的是中华门、石头城等城墙登高,目的是为了祈求“去百病”。“在当今设‘城墙节’,不仅是展示与城墙相关的民俗,也可以做成一项全民参与的健身活动,爬城头地点则可以进一步扩大,不仅限于中华门,可以扩大到更多符合条件的城墙段,活态展示城墙文化。”陶思炎说。
如何让更多人了解民俗文化?陶思炎建议通过建立民俗展示、传承、培训基地来解决,要向青少年以及全社会普及民俗文化,扩大公益宣传。多年来,他出版了《中国鱼文化》《风俗探幽》等民俗专著,传播民俗文化,最近他又写了新书《南京民俗》,预计下周与市民见面,向大家介绍老南京的岁时民俗、婚俗、饮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