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江苏站】城镇化何去从?东大院士:统筹发展倾斜乡村建设

发布者:翟梦杰发布时间:2015-12-22浏览次数:53

2015-12-22 【凤凰网江苏站】


12月20日,江苏省首批重点高端智库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首届高层论坛在东南大学举行。此次论坛以“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和中国新型城镇化”为主题,百余位专家学者热议如何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东南大学党委书记易红表示,此次论坛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城镇化实践相结合、多学科视角相结合、战略与策略相结合的“三结合”要求。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持,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城镇化目标明确、方向对头、走出一条新路,将有利于释放内需巨大潜力,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世界经济和生态环境也将从中受益。

在论坛上,我国现有的“城乡一体化”与“城乡统筹”两种发展方针引发了学者们的热议。前不久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王建国认为“城乡统筹”较“城乡一体化”好点。

王建国表示:“习总书记在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会议上曾说,过去的城市建设,包括乡村建设,已‘破坏’了山水自然和历史脉络,但我们的城市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其实这是指城乡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地域特色,以此提升自身的文化自信。”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2013年底在北京举行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要求。在会议文件中,使用如此诗意的行文,成为了一个亮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乡愁是沿着泥瓦飘飘的炊烟,是十八弯向家门口的山路,是妈妈手里的糯米团,是后院那颗永不结果的龙眼树.....工业化勿忘美丽中国,城镇化勿割断乡愁。要高楼大厦更要青山绿水,看得见过去才能摸得着未来,乡愁是真正营养”。希望在城镇化的同时呵护记忆:“离别故乡、落脚城市,是时代变迁中的个体记忆,也见证发展的日新月异。但千篇一律的建筑、钢筋水泥的丛林,注定只是缺乏传统延续的街区。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见山望水,才能用美丽使乡愁有所凭依”。

但据了解,当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降“三高”、“三低”现象却比比皆是。一些地方在快速提升城镇化率的同时,不但造成土地价格高企,社会成本高昂、债务风险高悬的“三高”,而且出现房地产入住率过低、入城农民待遇过低、被征农村土地补偿过低的“三低”。因此,这既需要城镇化顶层设计,也要求地方政府真正做到以人为核心实现城镇化。

“这就需要统筹发展。”王建国解释到,“统筹是分类指导,各得其所。在当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人口红利、土地红利逐渐丧失,使得原先所具备的发展优势越发局促。因此,不能一味地贪大向外发展,城市还是应该有合理的边界的。”

“另外,城市的边界和内部的交通系统、功能布局等还应合理分配。城市建设中推荐混合用地,即在城市一定的区域内满足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等问题。”王建国说,“城市不应再是规模性地外延,扩张性地将城市的版图放大,不断建新楼,建高楼,而应当是慢慢地通过精细化的建设,来提升城市的品质,由数量变成质量,增量变成存量。”

专家学者们在论坛上发言讨论,普遍认为,城镇化意味着城镇向周边扩张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势必引发农村经济社会的变迁,但这并不代表城镇化就是不要乡村——这既不现实也不科学。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是全国的命脉所在,若没有的农业、农村、农民,城镇必将失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基础。农村与城镇、农业与工业必须而且必将长期共存。当下的城乡建设是统筹发展与一体化兼顾的模式,在同等的建设投入下,大城市较乡村而言发展效率更高。随着社会发展、国家决策者的重视,这意味着,将会对在过去的发展中“亏欠”的乡村一定倾斜,对乡村的建设也将承担更大的责任。

论坛的最后,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院长郭广银教授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城镇化道路是一项长期的战略,要将空间理论与我国城镇化过程的现实研究结合起来,批判性地审视其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坚持“以人为本”根本价值取向,明确人民群众才是城镇化建设中的核心力量和最终归宿,这是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的价值遵循。(邬楠 郑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