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18 【南京日报】第A03版
昨天,朱苏进、朱成山、吴建民、陈坚、范乐新、钱小华、陶思炎、黄惇、梅婷、赖永海被授予第三届南京“文化名人”荣誉称号。新当选的“文化名人”表示将带着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参与南京文化建设,继续为南京文艺繁荣发展、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做出自己的贡献。
感谢南京 ——
“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滋养了我们”
本报记者 邢虹 毛庆 原标题:“传承创新南京文化,是我们的使命”
接受记者采访时,“文化名人”们最想感谢的,是南京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对他们的滋养。
“我是南京人,我是文化人,这两点就足够自豪了。”著名作家、编剧朱苏进说。
著名油画家陈坚上世纪70年代来到南京,从此深深爱上这座城市,“南京给我提供了很好的创作环境和保障。”他的很多作品从南京诞生,然后走向全国。虽然已经年过六旬,但他还在充满激情地继续创作,“这里的历史文化底蕴滋养了我,我还存了很多选题,准备为南京文化事业做一点自己的贡献。”
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所长黄惇至今清晰记得自己五六岁时坐着船来到南京的场景,“我在南京长大,对南京有深厚的感情。都说南京人是‘南京大萝卜’,我在外面经常以自己是‘大萝卜’自豪。我被南京深厚的古城文化所滋养,被南京宽厚的文化氛围所感染,在艺术研究领域中不知不觉受到坚韧、坚守性格的养育。”
当选感受 ——
“成为‘文化名人’是鼓励也是鞭策”
此前,南京已经评选过两届“文化名人”,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文化名人”热心参与南京的文化建设,积极宣传南京城市形象。孙晓云当选首届“文化名人”后,多次带团赴外国交流文化艺术,她的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系列作品集》收录,出版了《书法有法》一书,被评为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第二届南京“文化名人”陈维亚担任青奥会开闭幕式总导演,保证了开幕式的完美呈现;张宪文、许钧等被授予“江苏社科名家”,为当好南京和江苏改革发展的“最强大脑”作出重要贡献;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日本京剧院院长吴汝俊被聘为“南京对外文化交流使者”,致力于推动中国京剧艺术走向世界、走向年轻人……首届“文化名人”、市戏剧家协会主席陶琪对记者表示:“当选‘文化名人’之后,感觉到更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南京优秀文化,我们要传承并且创新开拓,同时立足南京文化,讲好南京故事,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丰富百姓文化生活。”
当选“文化名人”,是荣誉、是鼓励、是动力、是鞭策……此次当选的文化名人表示,将继续为南京文艺繁荣发展、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做出自己的贡献。
著名京剧演员范乐新说:“作为一名戏曲工作者,我要发挥好传帮带的作用,培养更多戏曲人才,同时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先锋书店是南京重要的文化地标和城市公共客厅,多次获得“中国最美书店”、“全球十佳最美书店”等称号。其创始人钱小华表示,未来先锋将着力构建自主品牌创意产品,在创意争先、创意立先、创意兴先、创意优先上实现更大突破,打造文化产业链,以独树一帜的产业品牌引领未来。
献计献策 ——
充分发掘本土文化,建民俗文化村、和平博物馆
对南京文化建设,新当选的“文化名人”们也纷纷献计献策,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东南大学教授陶思炎在民俗文化研究方面成绩斐然。作为土生土长的南京人,他一直在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尽心尽力。他建议编写“南京乡土文化读本”,面向学生和年轻人推广南京本土文化。“不但要进校园,还应该发动乡镇、社区发掘自身特色文化。”他建议南京设立文化传承基地、学术研究基地、文化展示基地。“比如建南京民俗文化村或者民俗文化园。韩国的民俗村已经成为著名景点,那里韩国各地的农家民宅、寺院、贵族宅邸及官府等各式建筑聚集在一起,村内的店铺和露天集市上的商品大都是当地传统手工制品及别具风味的食品,每日定时都有精彩的民俗节目,‘村民’也都穿着古代李朝时的衣着,演绎着古代村民的风俗。南京有丰富的资源,在这方面也大有可为。”
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院长赖永海建议在南京成立佛教研究中心。原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提出可以将和平作为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新主题,他建议南京建和平博物馆、和平研究院。
朱苏进说,南京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有着丰富的历史,人才济济,但还比较缺乏与此相匹配的作品,“对文艺事业来讲,最起作用的是作品,希望能涌现更多关注当下的优秀文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