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小西湖片区规划研究引入高校志愿者——公众参与老城规划的南京探索

发布者:翟梦杰发布时间:2015-12-03浏览次数:235

2015-11-30 【南京日报】第A01版


    在南京生活的第7个年头,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研二学生邹建国对这座城市有了新的感悟。前不久,他参与了秦淮区大油坊巷历史风貌区小西湖片区保护与复兴规划研究志愿活动。经过实地探访和研究,他从一座座老宅和一条条街巷中看到了一个城市的沧桑变迁,也懂得了如何去建设和保护她。


    和邹建国一样,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的48名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了南京市规划局、秦淮区政府、南京市城市规划协会和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联合发起的这一志愿活动,并完成了5套改造设计方案。市长缪瑞林亲笔为他们签署了志愿者荣誉证书。


    高校师生志愿参与历史风貌区的保护与复兴规划研究活动,在国内尚属首次,这也是发挥公众力量参与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保护的一种全新探索。


    开门办规划,发挥在宁高校智力资源和专业力量优势


    小西湖并没有湖。


    秦淮区老门东西北,长乐路以南,一片低矮的棚户区就是小西湖片区,为南京总体规划确定的22片历史风貌区之一的大油坊巷历史风貌区。


    阴暗潮湿的老宅子下雨就漏水,没有起码的厨卫配套……这里的建筑虽然基本保留了明清时期的空间格局,但环境差,公共配套设施缺乏。


    86岁的戴奶奶20岁时就跟随丈夫住到了小西湖,老伴去世后,老奶奶一个人守着3间房的老宅子生活。推开老人的家,潮湿的空气混杂着霉味扑鼻而来。“孩子们都搬走了,我舍不得走,但我更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这里能改造好。”老人的话代表了这里很多住户的心声。


    今年,小西湖片区更新改造被正式提上日程,市主要领导对小西湖片区进行了专题调研。然而城市更新并非一朝一夕,这里是历史风貌区,如何在改造的过程中,通过规划研究设计,充分发扬和传承这里优秀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在小西湖狭窄的小巷里,市规划局局长叶斌脑中突然冒出一个念头,“南京集中了国内最顶尖的高校建筑专业,能不能请高校师生参与这次规划设计活动?”他为此向市委、市政府提交了报告,很快就获得批复。


    代表建筑专业国内最高水准的3所在宁高校,对这个活动应声支持。国内著名建筑学家、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韩冬青谈起这次活动赞不绝口。“这完全是一次开放式的创新性的规划研究形式。”韩冬青说,活动的意义在于让教学活动走出校园。传统教学都以课堂为主,但建筑学学科非常需要结合实际,小西湖规划设计志愿者活动就成功地将课堂教育和课外实践结合起来,让老师带着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区,这也是教学方式的创新。


    3所高校不仅派出了建筑学院的13位教授、学者和48名建筑学院在校研究生,更派出了学校社会学、历史学专业的研究生,共同参与这项活动。


    利用在宁高校的智力资源和专业力量,推动在宁高校为规划献计出力,融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拘泥于过去的规划套路,让90后的年轻人充分施展想象的空间,叶斌说,这是一次完全开放式的规划设计活动。


    实地探访征询民意,怀着敬畏之心进行规划研究


    7月,南京最热的季节。活动启动的当天下午,韩冬青骑着自行车从成贤街的校园出发前往小西湖。他想通过这样穿越城市的骑行,完成一次与城市的对话:小西湖应该怎么改造,必须尊重城市的历史和她的脉络。但韩冬青的骑行在小西湖片区不得不停止,“最窄的地方不能骑车,甚至连推着车也不行。”站在破破烂烂的小街巷里,韩冬青汗流浃背,看着蒙尘的雕花门楼,他在心里对自己说:“一定要来现场,要追溯这里的历史。”


    “一定要来现场”,也是每一位参与志愿活动的老师、学生的共同信念。


    邹建国的电脑里,有一个专门的文档,存着他这个夏天在小西湖片区拍摄的1万多张照片。照片除了记录每一幢建筑的细枝末节,更记录了住在这里的人们的生活状态。他和同学们走访了1300多幢建筑单体,写下了300多页纸的调研报告。“有一位阿姨对我说,她嫁到这里30多年,从嫁到这里第一天起就盼着能改善居住条件,一直盼到现在。我们的设计要满足他们的心愿。”邹建国说,经过民意调查,大多数居民愿意原地安置,所以大家的设计方案中,在注重历史风貌保护的同时,也注重民生的改善、生活环境的提升。“这样的设计理念是经过了实地探访之后才有的,所以这是带着感情的设计。”


    现在,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研二女生何若岚对小西湖的每一条小巷,闭着眼睛都可以说出来。她告诉记者,她和所有的志愿者都是怀着敬畏之心参加这次志愿活动的,“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是传递者,把政府改造街区的想法传递给居民,又把居民对改造的愿望传递给规划部门。我们除了是规划研究设计的志愿者,更是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宣传者。”


    “第一次走出象牙塔,第一次成为城市规划研究设计的参与者,第一次加入到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工作中。”南京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许晏连用几个第一次形容这次志愿活动。志愿者们说,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建筑师,必须尊重人的意愿,这次志愿活动让他们懂得了这个道理,这将让他们受用终身。


    激发创新活力,为历史街区保护带来新的创意


    “将小西湖的建筑整体抬高两层,一二层作为商业用,上面的面积等面积还建给产权人,每户增加厨卫。这样既满足产权人原地安置的愿望,底层的商业用房也可以增加政府税收、提升社区活力。”这是参与活动的南京大学志愿者提出的一套设计方案中的大胆设想。


    历时3个多月,3所高校拿出了5套设计方案。南大的另外一套方案——“古巷新生”设计方案则提出了让小西湖有湖的想法——恢复历史上的快园和市隐园,园中有湖。规划方案中这样写道,小西湖社区曾是世家望族聚居之所,可以说是“王谢的厅堂”,如今这里是寻常百姓居住之地,可以在保护原有街区的基础上,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保存原汁原味的老南京式生活,让旧时王谢的厅堂,成为一条别致的百姓街道。


    东南大学志愿者们希望恢复小西湖里的历史景点、民俗民风。他们的方案中提出,在未来的小西湖,再现“快园春水”、“翔鸾照影”、“南院普济”、“琵琶阁院”、“堆金传灯”等历史典故实景,既保护了历史街巷,更留住非遗传承。


    “此次志愿活动的意义和成果远远超出预期。”叶斌认为,从最终形成的5个方案看,既充满了多团队、多专业思维碰撞的火花,体现了年轻人的活力和奇思妙想,更突出了对原住民和低收入群体的关注,提出了恢复街区活力及历史遗存保护、文化再生解决对策,还对历史街区的更新理念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


    多位专家学者对此次志愿活动也给予了高度评价。南京市作协原副主席薛冰说,活动处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保护工作思路的转变。南京规划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青年学者姚远则如此评价这次活动的意义:“引进高校师生参与规划实践研究活动将成为国内城乡规划公众参与的一个里程碑。”


    本报通讯员 刘利民 陶乐 本报记者 戴六华 江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