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报】第十一次江苏科技论坛南京分论坛:制造业“大而不强”现状期待变革

发布者:翟梦杰发布时间:2015-10-26浏览次数:162

2015-10-23 【江苏科技报】第4版



■ 本报记者 胡琴 孟婧 实习生 范菲菲


    当前,“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让大家看到了我国制造行业的巨大潜力与美好前景。但在10月19日举办的第十一次江苏科技论坛南京分论坛暨 2015年南京市科协年会专题论坛上,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倪中华一语道出我国制造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是制造业大国而非制造强国。”10月20 日,在主题为“中国制造2025”的江苏自动化发展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尤政也发出同样感慨:“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当下我国制造业究竟面临怎样的现 状与问题?江苏制造业未来发展出路又在何方?


    大而不强是我国制造业现状


    尤政表示,正确认识我国制造业的现状是解决制造业困境的前提。他介绍,2010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比重的19.8%,超越美国的19.6%,成 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虽然我国在5年前就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但事实上,我国尚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跨度大、参差 不齐,存在着大而不强、不可持续发展的缺点。”尤政告诉记者。


    倪中华也持类似观点:“我国制造业有着世界上最为完整的体系,具备强大的产业基础,拥有巨大的内需市场,并且在自主创新方面也已取得辉煌成就。但按照对制 造强国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目前我国的制造业水平只相当于美国1971年、英国1972年、日本1987年的水平……”


   这是为什么呢?尤政认为,我国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例如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基础薄弱、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高端装备的关键基础零部件依赖进口等等,此外,我国多数产品集中在附加值较低的“制造-加工-组装”环节,处于价值链底端。


    “我国制造业在一些关键技术上受制于人,这一点尤其让人担忧。”尤政为记者举例: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圆珠笔产出国,仅浙江桐庐每年就生产7亿支圆珠笔销往 世界各地。但是,中国并不是圆珠笔产品最大的获益者。“一支圆珠笔,从中国出口到美国,采购商出价一般是0.5—1元,实际利润却只有2分钱到5分钱,因 为我国的制造企业只能生产笔杆和笔帽,看上去毫不起眼的笔芯的核心技术,仍然依赖进口。”


    类似的还有工程机械行业,我国的大型工程机械装备在国际上极具竞争优势,但大型工程机械所需要的30MPa以上的高压泵、阀、马达及控制系统等等几乎全部都是进口的。


   小到圆珠笔,大到大型工程机械,我们都受制于外国关键技术,而一旦遇到关键技术受到封锁,我们该怎么办?


    提起超级计算机“天河二号”,想必许多人都不陌生,它曾连续四次蝉联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世界第一。但是,近期“天河二号”在系统升级方面遇到了麻烦,根本原因就是其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对系统升级需要用到的英特尔“至强”(XEON)芯片,美国商务部实行了禁运。


    强化“四基”刻不容缓


    针对我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尤政表示,“四基”薄弱,是制约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的问题所在,即我国相当一部分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 件(元器件)不能自给,需要大量进口;国产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可靠性不高,技术基础体系不强,难以支撑行业健康发展。因此,强化“四基”刻不容缓。


    尤政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国大力加强工业基础能力建设。《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把“工业强基”作为重点实施的工程之一。工信部连续三年制定和实施“工 业强基重大工程(专项)”,今年更将制定和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案(2016-2020)”,指导“十三五”时期工业基础领域发展。


    那么,未来强化工业基础有哪些重点任务?具体工作该如何推进?尤政认为,首先要以产业需求和技术变革为牵引。随着技术变革步伐加速,工业发展对“四基”的需求会不断更新升级。因此,“四基”的发展首先要深挖产业发展需求,及时融入新的技术元素。


    其次,要以专业化为方向。无论是产品、技术还是平台,“四基”都应追求专业化,实现规模化生产,以先进高效的生产工艺与装备保证产品的低成本、高质量。此外,还应着力培育专业化、精准化、具有明显特色的企业群。


    最后,在“四基”强化发展中,尤政还重点提出了要着重发展国家急需研发的高端器件及系统。他认为,高端器件及系统应用领域广泛,市场需求大,值得关注。


    尤政坦言,“‘四基’是产品性能提升的保证,是升级换代的基础,是生产关系变革的助推器,是制约国产化的瓶颈。”尤政坦言,因此,只有强化“四基”才能为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产品“后半生”服务值得挖掘

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预示着我国制造业的腾飞,那么在此背景与机遇下,企业具体可以重点关注哪些领域呢?


    倪中华表示,未来生产型服务业将会超过生活型服务业,成为服务业的主流。“一个产品从全生命周期去考虑,制造过程所需时间只有几天、几十天,但使用过程长 达几年甚至几十年,因此,产品的使用维护、改造升级、回收、再制造等环节,即产品‘后半生’所涉及的服务,有巨大的增值发展空间。其中涉及到工程技术创 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各个方面,都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重要领域。”


    为此,倪中华建议,我们要依托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技术,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保障系统,使产业形态从传统的生产型制造向生产服务型制造转变,以实现产品服务模式的创新,保证高品质的服务。


    他举例说,世界上最大的提供技术和服务业务的跨国公司GE,正是通过产品服务化实现向生产服务型制造的转型。GE将传感器安装在飞机发动机叶片上,实时将 发动机运行参数发回监测中心,通过对发动机状态的实时监控,提供及时的检查、维护和维修服务。在此基础上,GE发展了“健康保障系统”,同时,大数据的获 取,极大地方便了设计、仿真、控制等过程。


    “GE的典型案例告诉我们,工业互联网将包括机器、设备和设施群在内的工业网络与先进的传感器、控制装置和应用软件相连,将服务整合延展到产业链中的同 时,也为服务带来了新的产业价值。”倪中华表示,建立装备产品的智能服务App平台,可以对装备的运行性能、利用率和服役时间进行远程监控和故障诊断。此 外,还可以发展工程总承包,通过集成创新的方式,为客户提供成套设备、自动化生产线、以至整个车间乃至整个工厂的解决方案等。未来类似的做法必定能“俘 获”广大用户的“芳心”。


    我省制造业要实现五个转变


    对于我省来说,实现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又该采取何种措施呢?


    倪中华认为,我省制造业必须要率先实现5个转变。“由技术跟随战略向自主创新、再向技术超越战略转变;由传统制造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转变;由低效制造向质量效益型制造转变;由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由生产型制造向生产+服务型制造转变。”


    “比如,装备产品的生命周期包括设计-制造-售后服务三个阶段,那么产品就需要在设计技术、制造技术、服务模式三个方面进行创新。”倪中华表示,数字化、 网络化、智能化是实现产品创新的重要技术,如何应用这些现代技术来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各个环节的创新,是如今制造装备实施创新驱动策略需要解决的问题。


    他具体介绍说,要实现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可以以三维产品模型为核心,构建产品数字样机,进行产品结构、功能、性能、工艺参数的优化分析与仿 真,实现产品的数字化设计。同时,要构建协同设计平台,达到产品设计的网络化,实现产品信息的共享、功能的集成和业务流程的协同,最终实现企业产品创新设 计能力的提升。此外,及时准确地管理好各类产品数据、实现产品开发过程智能化,并建立服务于企业实现创新设计的云服务平台。这样,通过实现制造过程的数字 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帮助制造系统最终向智慧工厂转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