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16 南京日报(第A12版)
□宋广玉
本报最近报道,门东小西湖片区保护与复兴规划研究志愿活动启动,来自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的研究生志愿者和他们的导师将参与改造规划编制。据介绍,这些志愿者将用两个月的时间对小西湖地区进行民意走访、建筑摸底,然后编制规划图。
市规划局表示,这是第一次邀请高校学生参与历史风貌区规划研究,希望他们通过90后新兴的眼光和审视方式,给小西湖片区改造带来不一样的创意。不过,在我看来,比创意更重要的是高校学生在规划前用两个月时间进行的民意走访和建筑摸底。规划上的这种民意前置,将让政府部门、相关专家和学者编制一个更好的小西湖片区规划有了可能。
小西湖片区现有居民1260户,3140人,内有傅尧成故居和沈万三故居、马道街45号古建筑,以及若干历史建筑、风貌建筑、古树和古井。虽然有着这样的历史文化积淀,但居民的居住条件并不好。房子低矮、破旧、昏暗、潮湿,有的漏雨严重,每天还过着到公厕倒马桶的日子。即便如此,他们并不愿意搬到别的地方安置,而是希望继续留在这里。
当地居民不愿意搬迁,更多是出于居住多年的感情因素;而居民的留下,对小西湖片区的保护和改造来说,何尝不是保留一份历史记忆。要知道,居民是历史和现实的纽带,很多时候,我们正是通过人们的记忆重温历史的。可以说,有了居民,历史风貌区呈现给我们的是鲜活的历史记忆;没有居民的历史风貌区,只是一个个历史建筑的遗存,难以让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历史气息和历史感。
这样看来,实施民意前置,认真了解居民意愿,正是小西湖片区保护与改造的内在要求。参与规划研究的东南大学教授韩冬青表示,在这次小西湖的规划研究中,政府部门、相关专家和学者将充分尊重居民的意愿,在居民安置上也会参考他们的想法。有了这样的认识,韩冬青提出设想:修复改造完成的小西湖片区,不会是单一的商业街区、旅游景点,而是融进了多元化特点,还会有老居民住在这儿,会有独具特色的民宿,等等。这样的设想加上两个月的民意走访,相信专家们未来拿出的小西湖片区规划方案,会是一个既满足居民情感需求又能留住历史记忆的好方案。
规划如此,公共政策的出台也是如此。社会生活越来越复杂,人们的利益也日益多元化。相关部门制定一项规划或政策时,尤其需要充分听取各方意见,通过多方协商、反复磨合,以谋求共识。如此,我们制定出来的规划或决策,才可能是科学决策。而且,有了共识,规划和决策才能顺利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