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26 江南时报(第A03版)
栀子花开,又是一年毕业季。漫步在各高校校园,总会看到穿着学位服的毕业生们,以各种创意拍摄毕业照。不论摆什么pose,几个人照,他们都想用这种非同寻常的方式纪念青春,为大学时代留下美好的回忆。大学生的毕业照,有的搞怪逗趣,有走民国风的,还有的甚至是穿汉服,但最近在南京人微信朋友圈晒毕业照的诸多“热帖”中,最吸引眼球的要数一组摄影爱好者陈金鑫拍摄的毕业纪实照了。每个人毕业都免不了用一张穿着学位服的照片宣告自己“走出象牙塔”,但学位服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吗?
江南时报记者 李爽
穿着学位服的摆拍走红“朋友圈”
已经从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三年的陈金鑫告诉记者,当年毕业时不懂摄影,没有留下一组学位服毕业照,很遗憾。因此,今年毕业季,他通过微信公众号征集到了四五个想拍毕业照的毕业生。综合考虑后,陈金鑫决定为来自南京财经大学的毕业生王倩榕免费拍一组毕业纪实照。
陈金鑫说,毕业照最重要的就是自然。学生穿着学位服,在熟悉的教室、操场、校门等地,随意摆个姿势,都很好看。校门口,摸着自己的学士帽。操场上,穿着学位服和室友们随意自拍,王倩榕留下了最美的大学毕业照。
除了拍照外,穿着学位服参加毕业典礼还要进行“拨穗礼”。“拨穗礼”就是把毕业生头上的学士帽流苏从右边换到左边的动作。这样做是代表稻穗或麦穗成熟,象征毕业生已学有所成,可以展翅高飞。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胡翼青告诉记者,今年从南大毕业的学生有3800人。毕业典礼分3场进行,每场40分钟。每个参加毕业典礼拨穗的老师,平均每场要给20至30名毕业生拨穗。胡翼青说:“看着毕业生一个个拿着证书,从眼前走过,感觉很欣慰。”
不同科别的学位服垂布也不同
“你们的学位服都是从哪儿来的?”面对记者的采访,基本所有的毕业生都回答说是学校发的。那么,学校的学位服哪里来呢?对此,东南大学学生处工作人员付林表示,除了人文学院是集中购买学位服外,其他学院都是租的。
付林说,早几年人文学院就集中购买了学位服。每年在毕业典礼前几天分发给毕业生使用,使用后统一收回,清洗,保管,第二年再给毕业生用。同时,付林还告诉记者,学位服只是学位服的一种。不同科别的学位服,服饰的垂布也不同。
比如,文科类的垂布是粉色的。理科、经营类的垂布是灰色的。工科类垂布是黄色的等等。这样一来,每年学生处都会提前统计毕业生数,统一在外租学位服。
除了东南大学外,记者了解到,南京大部分高校都是采用租赁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考虑到清洗、保管的成本,学校多年来都是集体租赁学位服,再分发到学生手上。大约一周左右,再集中收回。
高校学位服其实是“舶来品”
不论是硕士、还是博士,学位服其实都是“舶来品”。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系老师林海录介绍,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中国留学欧美的学生也日渐增多。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下,中国知识界也开始流行学位服。
资料记载,中国学位服的出现不晚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医学博士的学位服宛如当时流行的长袍马褂。
然而,新中国成立后,学位服一度被视为“形式主义”而取消。随着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一些大学校园内才出现了一些仿制或创造的学位服。
林海录说,为了规范学位服的发展,1994年,中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关于推荐使用学位服的通知》及其附件《学位服简样》和《学位服着装规范》,并向全国学位授予单位推荐使用,其他样式的学位服一律废止。
“我们现流行的学位服,分为校长(导师)服、博士服、硕士服和学位服四种,每套学位服由学位帽、流苏、学位袍和垂布四部分组成。”林海录说。
多知道一点>>>
古人通过“毕业考”可“簪花”
那么,古人们“大学”毕业了要统一着装吗?
南京成贤街国子监曾是古代的最高学府。宋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应天府书院改升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北宋最高学府。而到了明代,南京国子监更加“红火”,当时邻邦高丽、日本、琉球、暹罗等国“向慕文教”,不断派留学生到南京国子监学习。
史料记载,宋元明清四代,朝谢成为古代“毕业生”们通过考试后要做的第一重要之事。到了清代,进士在拜谢皇帝之外,还要专门赴国子监(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和孔庙拜谒孔子,并在那里举办他们的“毕业典礼”。
届时,诸进士由状元率领,在孔庙向孔子行礼后,更换补服,前往国子监彝伦堂拜谒国家最高学府校长。随后,“校长”分别向状元、榜眼、探花进酒并簪金花,其余诸进士由属官进酒、簪红花。
这一仪式被称为“簪花”,于古人而言,这就是象征着他们顺利通过“毕业考”,完成学业的“拨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