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27 凤凰网江苏站
浙江临安太阳镇太阳公社坐落在天目山脚下,青山环绕,翠竹层层,一派江南休闲好风光。然而就在十天前,30个孩子的“闯入”,打破了村里惯有的宁静。
“我想把他家的树砍掉。”“我得找点东西把这个坑填起来。”“拖拉机借我开下吧,一会还给你。”……
草帽、斗笠、布鞋、胶鞋,和农民讨价还价,被晒的红黑的皮肤,穿梭于村头村尾,裤子一撩还能清晰的看见跌破后的结痂。在稻田里,若不是带着眼镜,以及褪不去的学霸气息,根本认不出他们是来自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的90后研究生。
考验:奢华鸭寮用接地气的竹材搭建
“稻鸭共养”是一种传统的生态农业生产方式,鸭子在稻田里吃虫子,其粪便反哺农田。但太阳公社村民自建的鸭寮(鸭子住的棚子)由于年代久远早已破败不堪,由于没有避雨与防护,小鸭子常常遭到山上黄鼠狼的偷袭。此时,正进行着“建筑设计选修课程”教学设计的东大建筑学院副院长张彤教授,在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后,与公社社长一拍即合,决定就地取材,尝试一次跨界的合作——鸭寮翻新。
“当这个选修课程在校园内公开接受报名时,同学们相当踊跃,但考虑到村庄的接待能力与教学规模的控制,最终只挑选了30名建筑学院研究生。他们大部分研一在读,30个人中只有一个来自农村,基本上都没有务农经验。”随队的建筑学院焦健老师说。
而这次的建造活动中,选用了相对小众的竹材,这对学生们而言,其实也有着不小的挑战。“竹子是一种绿色生态材料,在村子里,用竹材是一种很接地气的建造方式。因此,在项目开始之初,我们研究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竹材属性,包括与它相关的理论以及传统文化、工艺、生活方式等等。”焦健说。
为了做到农事活动时间与春季课程相匹配,项目组便卡着时间有计划的做准备。三人一组,一共十组,两男一女随机搭配。从最初的授课、案例分析、实地考察,到设计、画图、做模型,期间还特别邀请到了中国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教授陈浩如客座,将全员聚集在一起就每组的方案进行批评与提出建议。
“项目的工期很短,只安排有10天,但其实,从开始选址到实际搭建,每一个预先设计的鸭寮都会根据农户的需求与场地的起伏变化做些许调整,因此,在有限的时间里,学生们不仅需要按照原计划完成,还要克服一个又一个冒出来的问题。但,这就是建筑设计本来的面貌。”焦健说。
女神亦是女汉子:我已充满乡土气息
从村头到村尾,不过5公里,山谷地带,房屋依山而建。朝晖夕落,就在不断的变化中,“小恐龙”、“蝉茧”、“蔬菜大棚”、“裙子”、“小板凳”、“山丘”……马路一边的稻田里,一个个富有想象力的鸭寮诞生了。
“最近搭这个鸭寮,已经让我充满了乡土气息。”带着潮人鸭舌帽干活的吕彬是“小恐龙”的搭建者。而一眼望去,与被晒成古铜色肌肤、已然融入乡村生活的同学们相比,绝对是女神了。但她却定位自己只是个女汉子。
“这是我第一次搭建实物,之前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我对我们组做出来的鸭棚非常满意,我的两个小伙伴也是超级的给力。”吕彬说,“以前,我会比较介意外出的住宿环境,毕竟是女生嘛,但现在觉得挺好。不适应又怎样,所以,有什么呢,再说了,为什么男生可以的事我们女生就不行。体会下来,这还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过程。”
由于编织竹片,吕彬的手指上已贴了4、5个创口贴,她告诉我们,他们组效率高的原因是每天至少同时在做两件事,绝对不会三个人只做一件事。“比如,他俩在搭坐底座、做类似打电钻这种重活累活的时候,我就会在旁边切竹片,裁好锯开,并且绑起来,做好准备工作。”
从不认识到认识,在实践过程中慢慢形成了默契。“我们的认同点比较高,包括设计方案、如何执行,从来没有起过争执,晚上回到住地,仍旧会讨论方案。”吕彬所在的小组在来之前就做好了每日工作的详细计划,列了个图表,基本上按计划完成。但也有意外,比如材料没有按时送达,他们并没有停工等待,而是把后面活提前,最终由原型演变出了3个空间跨度合理、实用性也很强的鸭寮。
创意:小鸭子可去斗笠下躲雨升级鸭寮成为农户休闲地
“蝉茧”鸭寮设计组的郑星忙的根本停不下来。不仅与两个小伙伴完成了自己组的鸭寮搭建,还外援起隔壁组的工程。不仅是个建筑师还是个摄影爱好者,工作时,会架着三脚架用单反记录下工作点滴。
“我们的鸭寮由3个拼成了1个,成半个蝉茧形,内部则被分为3块不相通的区域,分别开有3个小门。也就是说,这些鸭子是有‘住户单元’的,当他们从自己家的大门出来后,是有自己的‘小区’。而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鸭子在3块不同的田地里干活。”郑星介绍到。
由于少了很多围护的搭建,因此,“蝉茧”组完成的速度特别快,当大体成型后,组员们便将更多的心思放在了细节上面,“这里面还有惊喜,欢迎进去参观。”郑星乐呵呵的卖起了关子。
原来在这不大的2、3平方米里面,高高低低的悬挂着草帽,“由于我们的顶部没有用竹叶遮挡,些许镂空,下雨天的时候,小鸭子可以到这些斗笠状的帽子下来躲雨。”
课代表杨浩腾所在的“山丘”形鸭寮组,则高超的实现了养鸭与农户休闲的双重功能。“这部分封闭的区域用来给主人养鸭,而这部分露天的室外竹榻区则可以给小孩玩耍、游人歇息,提供了一个与鸭子亲密接触的机会。”
根据农户的需求将鸭寮的功能提升,对此,张彤教授相当认同。“等稻谷开始抽穗,鸭子长大的时候,就得将鸭子赶上来了,那么这时的鸭棚会给人带来什么功能?必须大胆想象。丘吉尔曾说过,‘我们的性格由建筑奠定’,而其实建筑和行为是相互促生的。”
“事实上,同学们来到村里,一方面是建造鸭寮,另一方面是要了解,在现实中,这样的建造是怎样被使用的。他们得学会与农户打交道,和传统工匠沟通,吃住行都需要融入到村子里。”张彤笑言,最初的两天,由于不太熟悉路线地形,这些孩子开着农民家的电瓶车运材料,经常会把握不住冲到田里面去,“所以这不单纯是一次建筑设计实践选修课,更是另一种生活方式的体验。”
全国首次真实完整的建造训练课程实践:为学霸们点赞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早在07年起便开设了建筑设计选修课程,并与洛杉矶Woodbury University大学合作来关注中国城乡发展建设问题。与南京相关的课题,曾多次涉足,比如,西南里评事街改造工程,内秦淮河西段沿河街区改造工程。也曾与美国的师生前往徽州宏村,用两个星期的时间,做项目建造的设计。
“但那都不是真实、完整的1:1现场建造,只是从概念上提出设计、画图,顶多做模型。而截止目前,在建筑学教学中,这是全国首例建造环节真实的实践。不等同于在学校做的搭建练习,那是没有业主,没有使用要求的,而这个项目是有钱、有业主、有具体的功能使用要求的,完全是一个真实完整的工程项目、建造训练。同学们需要在有限的造价里,跟业主充分的沟通,实现他们的需求,组织材料,下单子,做预算,最终自己搭建出来,并用自己的设计,提升整个山谷景观。”张彤说。
想象很美好,但实际操作中可没那么简单,因为自己建造对学霸们而言是第一次。因此也经常会看见张彤教授从村头徒步到村尾一个个指导、评论。
“整个教学过程是很清晰也很贯通的。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自己建立自己的理念,不仅懂得了竹材特别的建造方式,构造方式,以及连接方式等,并通过自己的创造,使之成为整个山谷中的景观。这是非常高级的建筑学内容。”张彤说。
“孩子们来之前,我们在学校里给他们每人配了3副手套,千叮嘱万嘱咐,下田一定要穿胶鞋,会有蛇,会有蚂蝗。”张彤说,这半个月以来,他们确实吃了不少苦,每当看见学生们在农田里干活的背影,就会特别感动。“这是从东大出来的研究生啊,但他们和村民完全一样,在一起在劳作,肤色、穿着、动作中,根本分辩不出来。在水田倒影的衬托下,特别美丽,真心为他们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