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报】果蝇和老鼠,科研的“幕后英雄” 揭秘东南大学实验室模式动物

发布者:吴婵发布时间:2015-05-27浏览次数:230

2015-05-22  江苏科技报


        “老师,果蝇的眼睛为什么这么大?”“为什么要把它们放在冰箱里?”……第27届科普宣传周期间,东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发育与疾病相关基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的小学生们。实验室里的研究对象果蝇和老鼠让孩子们好奇不已。

        果蝇是遗传学的“主角”

        来到实验室,大家都被试管里密密麻麻的“小飞虫”惊呆了。实验室工作人员介绍,这些被关进试管、又小心地保存在培养箱里的小虫,是遗传学中用到的重要实验动物——果蝇,实验室里的果蝇有上千种。

        大多数果蝇对二氧化碳非常敏感。工作人员用二氧化碳把果蝇“迷晕”后,小朋友们依次排队到显微镜下观察果蝇的性状:红红的眼睛占了头部的一半,背部是条纹状,和我们平常所讨厌的苍蝇相比,果蝇可爱得多。“我们形容果蝇是‘大眼、丰胸、长腿’。”工作人员笑着解释,果蝇的眼睛很有特点,有红色,还有白色,其中白眼属于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位于X染色体的隐性遗传性状。在两只大眼睛里还有无数的小眼,叫做复眼。果蝇的视觉系统特别发达。

        科学家们为什么要研究果蝇呢?“果蝇是第一种完成所有的基因组测序的动物,它的基因有60%与人类相同,特别是果蝇控制生长发育的基因与人类类似甚至相同。加之果蝇的生命周期很短,易于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研究大量的生命现象,这些因素使它成为遗传学的理想实验对象。”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老鼠也会患阿尔茨海默症

        我们常常称用来做实验的对象为“小白鼠”。其实,老鼠有大鼠和小鼠两个种类,大鼠的神经系统和人类很像,是常用实验动物,而大鼠一般是白色的,以后,我们可以改口叫它“大白鼠”了。

        在水迷宫实验室里,科研人员将一小块透明的平台插在巨大的“水迷宫”中,将老鼠放进水迷宫,测试他们找到平台的时间。“我们将患有阿尔茨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的大白鼠放进去,它们第一次找到平台花费的时间会比较长,接下来每次花的时间会越来越短,还能找到更短的路径。通过迷宫周边的环境,它们能记住平台所在的位置。”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告诉记者,他们通过这种方法研究阿尔茨海默症这种疾病。“大白鼠和人的神经系统相似度很高,都用海马体来识别空间。我们通过这项实验,希望能帮助患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找到回家的路。”

        实验动物吃住有讲究

        在实验室里,果蝇和老鼠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模式动物。生物学家通过对选定的生物物种进行科学研究,用于揭示某种具有普遍规律的生命现象,这种被选定的生物物种就是模式生物。果蝇、海胆、老鼠、斑马鱼……都是常见的模式动物。

        实验室里,摆满了各种大小不一的冰箱、培养箱和恒温箱。该实验室黄庆海老师介绍,培养液、小动物们的食物、装着果蝇的试管等材料和实验动物对温度都很挑剔,比如,果蝇需要放在恒温25℃的恒温箱里。

        黄庆海介绍,为了保证老鼠们能在安逸的环境中生活,更好地生存繁衍、用于实验,它们的一切生活待遇标准都非常严格。“大白鼠生活在无菌环境里,喝净化水,食物内容严格到连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占多少比重都有标准。”同样,实验室里的果蝇食用的是专门用酵母、玉米等特制的半流质食物,没吃完的食物每隔半个月要更换掉,保证果蝇的饮食新鲜安全。平常工作人员接触小动物们前,都要换上“隔离服”,戴上帽子和口罩,并全副武装地通过特殊的消毒杀菌通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