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30 中国社会科学网
自进入经济学研究领域以来,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邱斌就一直关注外资、外贸研究。在十几年的外资、外贸研究中,邱斌不断探寻新颖的研究选题和研究视角,逐渐从关注纯粹的经济因素转为关注社会、法律、政治等更广阔的因素。
和中国经济学共同成长
在常人看来,经济学研究涉及各种复杂的数学公式和专业研究术语,是一门很难学的科目。然而回想自己的经济学研究经历,邱斌却说:“当年学习工科的我,无意中在管理学的课堂里听了两节经济学的课,如享甘泉。2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情形还历历在目。”
在邱斌看来,只学好理工科而不掌握一定的社科知识,对很多事物的判断就容易失之偏颇。经济学也一样,要和社会、政治、法律等学科相交叉才能得到更大发展。
1998年,邱斌参加了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研讨班,在那里,他认识了许多知名经济学研究者,更加坚定了研究经济学的决心,并决定进一步深造:1999年到南京农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4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从事世界经济博士后研究;2010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系做访问学者。这三个阶段的求学使他受益匪浅。博士阶段他学到了规范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博士后期间他树立了问题导向意识,访问学者的经历则培养了他的国际视野。
“我很庆幸在20多岁的时候就开始学经济学,这让我得以见证中国经济学学科逐渐走向国际化。”邱斌告诉记者,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学国际贸易领域的研究逐渐走向规范化和国际化,整个经济学的研究水平都在不断提高。
关注更广阔的社会图景
在邱斌看来,外资和外贸是我国开放型经济的两条主线。外资使我国的加工贸易能够融入全球价值链,而我国自身的经济规模和本土市场效应在促进出口的同时,吸收外资的技术溢出。在厘清国际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FDI)的相互关系后,邱斌开始将视角转向呈不断扩大趋势的美中贸易逆差。2007年,邱斌及其团队成员对美中贸易逆差进行了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研究结果表明,FDI及其所主导的加工贸易是两国贸易逆差产生的根本原因之一,如果不改变美中两国在全球生产体系中的角色,两国贸易逆差很可能继续维持甚至进一步扩大。
之后,邱斌逐渐关注到FDI对中国制造业是否存在技术溢出、中国制造业出口是否存在本土市场效应、参与全球生产网络对我国制造业价值链提升存在什么样的影响等问题。由此,他在《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世界经济》、《管理世界》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FDI技术溢出渠道与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研究》。
随着研究的深入,邱斌发现,社会科学特别是经济学研究不能仅仅考虑经济因素,还要更多地考虑制度、法律、教育、金融等因素,由此才能更全面地把握经济现象演变的规律。
于是,邱斌也逐渐关注社会、政治、法律等更广阔的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今年7月,邱斌及其团队成员在《中国工业经济》上发表了《法制建设强度与中国制造业出口动力新源泉研究》一文。谈及该文研究思路,邱斌说,在中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逐渐衰减的背景下,如何保持制造业出口的平稳增长是一个重大现实问题,法制建设能否成为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动力的新源泉也成为他们思索的问题。
抓好选题是研究成功的关键
与其他学科一样,经济学研究也存在如何延续和创新的问题。有些学者认为,选题在成功的研究中占据了50%的作用,邱斌则认为甚至占90%。“抓选题的能力很重要,这种能力就是对现实世界中产生的种种经济现象有感知概括和总结的能力,这需要学科直觉;对于相对成熟的话题而言,新的方法和系统化的数据处理尤为重要。经济学研究方法和路径并非一成不变。”邱斌认为,对于世界经济与政治的研究需要高屋建瓴和长时间的观察和积淀。最理想的状况是对于理论、现象、方法和数据都有掌握。他强调,研究者还要熟知当前国际、国内最新文献。
“当然,做好学问归根结底还需要对学术的热爱。学术成果应该是研究兴趣、研究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要依靠长期积累。”邱斌说,经济学研究毕竟是小众的,且经常涉及非常高深的数学知识,要想普及并非易事。在带动更多的人热爱经济学、理解经济学方面,经济学研究者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