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01 南报网
有了“小绿”,江南江北不再遥远
南报网讯 (记者 葛妍 王馨 谈洁 实习生 高正阳 樊桂霞 通讯员 吴婵 摄影记者 徐琦 崔晓 冯芃)72分钟,地铁三号线全程行驶时间。这一个多小时的行程让南京城的交通格局变样了,有多少人的生活也因此改变。他们曾经不敢告诉别人自己的上班地点,因为总会引来一阵唏嘘:这么远啊;他们曾经最怕睡过头,因为错过班车就悲剧了;他们曾经感觉离爱人挺远的,因为两人上班地点差了40公里……这一切,都源于每天必须面对的一场“渡江战役”。而现在,地铁三号线缩短了他们的上下班时间,改变了他们的工作状态,更重要的是,给了他们一份平静踏实的生活心情。
“到主城上班告别‘漫漫征程’”
“盼地铁三号线已经盼了很多年,以后上下班不用烦了。”王雅说。
王雅和马俊是大学同学,2006年毕业后就一起留在南京打拼。2007年,两人决定买房、结婚,组建属于自己的小家庭。“那时刚工作,也没有什么积蓄,江北楼盘每平方米的均价才3000元左右,所以就把家安在了江北。”王雅说。
王雅的小家在高新区盘龙山庄,她的工作地点则在主城区的瑞金路,从2009年入住新房,每天早上6点40分,她就要从家出发。“坐公交鼓扬线到鼓楼转34路,或是坐中六线到三牌楼转车,又或是坐汉六线到汉中门转地铁二号线……”对于这条跨越长江、穿行主城、路程长达2个多小时的上下班道路,王雅如数家珍,用她的话说,这就是一段“漫漫征程”。
王雅的工作性质,需要经常上夜班。考虑到王雅回家的路太远,下了班的马俊都会到王雅单位陪她夜班,然后一起坐车回家。“每次看到她疲惫地靠在公交车车窗上睡着时,我都想要买个城区的房子,让老婆不再这么辛苦。”
“赚钱、换房,搬到主城区。”从2009年到2012年,这一直是王雅和马俊奋斗目标。可是从2013年起,他们有了新的想法,因为,轨道交通就要通到他们家门口了。
“去年地铁十号线、宁天城际开通了,今年三号线又来了,这些都是造福江北地区的轨道交通。”王雅兴奋地说,从4月份起,她就可以每天乘坐宁天城际到泰冯路,再转乘地铁三号线到常府街,走到瑞金路。“我算了一下,全程最多也就1小时20分钟,路上也不怕堵车,终于要告别‘漫漫征程’了。”
“在江北买房把爸妈从老家接来”
“我爷爷奶奶要搬到南京来住了,可以常常看到他们了!”7岁的吴泽群小朋友在“放学后”幼儿托管一边写作业,一边和其他小朋友“嘚瑟”,这是他近期最开心的一件事。
吴泽群的爸爸吴硕是家中的独子,大学毕业后在南京安了家。随着时间的流逝,老家的父母已近7旬,2013年母亲因心脏问题动了手术,身体也大不如从前。从那年起,吴硕就想着把父母接到南京来养老。
吴硕是一名普通的销售人员,虽然有些积蓄,但是想要在主城区再购买一套房子给父母住,略显吃力。2014年,在看了很多楼盘后,他决定在江北买房,因为那里的房价比主城便宜许多。“虽然那个时候去江北看房,经常堵在大桥的上下口,每次都要花1个多小时,但我坚信三号线通了,这些就不再是问题。”
去年下半年,吴硕在地铁三号线沿线的天润城小区买了一处二手房,两室一厅每平米仅9000多元。“父母年纪大了,把他们从老家接过来,照顾起来很方便,从天润城到我家,地铁只有三站路,全程15分钟都不用,可以经常去陪父母吃饭。”吴硕说,父母听说要把他们接到南京来,开心得不得了,过年时就已经来看过房子了,等三号线通了,清明节后就准备把他们接来。
“有了‘小绿’我离你不再遥远”
在3月29日的试乘中,新婚两个月的冯凯和他的妻子一起体验了一把三号线。“从江宁乘坐三号线,在泰冯路转宁天城际到南京信息大学,我们算了一下,全程不到一个半小时。”冯凯说。
冯凯和妻子上大学时就认识了,都在浦口上学。毕业后冯凯在江宁的一家汽车企业当经理,而妻子留在了江北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书。虽然冯凯自己也有车,但想要下班后和老婆一起吃个晚饭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每次一到周五,他就要算好时间,何时出发何时到达,就像在网上抢火车票似的,掐着时间出门。可是周五路上太堵了,特别是去江北,有时一堵就是一两个小时,有时堵烦了,连吃饭的心情都变差了。
“一直盼着这三号线赶紧通,三号线一头连接着江北,一头连接着江宁,就像一条红线牵着我和老婆。”冯凯说,以后就算不是周末,两人也可以从两端出发,约在主城区的地铁站会面,一起逛逛街,吃吃饭,“江北和江宁不再遥远,我离你不再遥远。 ”
“今后没有理由不加班了”
张小姐家住江宁,在高新开发区上班,过去十年来,她每天心里都悬着一件事儿——千万不能起迟了,6点45要准时赶到家附近的公交车站等单位的班车。因为一旦错过了班车,她的选择要么是花60块钱打车,要么是倒两趟公交耗时1个半小时到单位。前两年大桥总是堵车,她在上下班路上的时间经常有4个小时。
“站在单位窗口就能看到三号线的高新路站,我就经常站在那看地铁站建设的进度,满心期盼着它早点建成。”她说,“每天节省在路上的时间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关键是今后初次见面的朋友听说我在高新区上班,第一个问题不会再是:那么远,你每天怎么上班啊?!”
“不过地铁通了也有‘坏处’啊。”张小姐呵呵一笑,“老板说以后可以让我加班了,不用担心错过班车回不了家了。”
“‘东大线’处处都有美好回忆”
由于沿途将东南大学的3个校区“一网打尽”,地铁三号线又被称为“东大线”。对于东南大学交通学院的王卫老师来说,“东大线”则勾起了他人生的诸多回忆,浦口的本科时光、四牌楼的读研经历、九龙湖的教学科研……
学校旁边的小吃街、门口的马自达、校园内的樱花,浦口校区的很多镜头都在王卫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印记,出行过程中的酸甜苦辣更是让他记忆犹新。
“那时候学校的很多实验室都在四牌楼,大家称这个叫‘进城’。城里有很多好玩的,可是进一次城可不容易。”王卫回忆,首先校门口没有公交,必须先到大路。这段路程如果徒步一般要20分钟,路边的马自达生意很火。其次,到了大路,等个公交也会很久很久,运气好的,来个“鼓扬线”,可以直达鼓楼,走路就可以到四牌楼校区,不过这种幸运的时候很少,一般等来的都是“盐仓线”,到了大桥南路后,还得继续倒车。“记得有一次,我和同学到城里来上六级辅导班,晚上回去时只剩了最后一班‘鼓扬线’,等车的人一哄而上,车都要被挤爆了!”
说起当年的挤车,王卫感觉又回到了学生时代,“别挤啦”的喊声、“素质太差了”的抱怨声犹在耳畔。
后来到了四牌楼校区,先是作为学校第七届研究生支教团,奔赴准格尔旗当了1年的老师,随后又被公派出国留学两年,再后来就是研究生毕业,留校当老师,王卫的生活充实而忙碌。虽然自己开车经常会在3个校区间不停地跑,给学生上课、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但停下来的机会并不多。
“如果不是三号线开通,可能都没有机会去回忆上学时的这些美好时光。”王卫说,“浦口校区旁的小吃街没了、马自达也没了,但樱花更美了。三号线开通后,一定要带着孩子去看看。”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