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日报】新雷达楼“天语舟”近期海沧开建 由东南大学齐康院士设计

发布者:吴婵发布时间:2015-03-12浏览次数:147

2015-03-09  厦门日报


新一代天气雷达楼“天语舟”鸟瞰效果图。


名片

  “天语舟”

  安放新一代天气雷达的雷达楼。位于海沧蔡尖尾山南麓,占地面积约为10万平方米,由国家级建筑大师、东南大学教授齐康院士设计,雷达楼加上蔡尖尾山的高度可达384.1米。


解读

  为什么会更准?

  1.躲开高楼

  新一代天气雷达主阵地将从狐尾山迁到海沧蔡尖尾山,最高点达384.1米,不用再担心被高楼遮住“耳目”。

  2.设备升级

  安装世界先进的SA型双线偏振雷达,具有对台风、暴雨、飑线、冰雹、龙卷风等灾害性天气足够强的探测能力,雨量预测与实际误差仅10%-15%。

  相关

  加强高空探测

  今年,我市气象部门还要引入风廓线雷达,加强对高空的探测。

  这是一种通过发射不同方向的电磁波束对高空进行探测的遥感设备,每天可以完成240次高空探测,获取详实的气象数据。

  本报记者 殷磊 通讯员 帅红

  厦门新一代天气雷达的主阵地将从岛内的狐尾山,迁至岛外海沧区的蔡尖尾山。安放新一代天气雷达的雷达楼“天语舟”近期可望开工建设。我市将引进世界先进的SA型双线偏振雷达,提升我市天气预测预报的准确率,计划于年内完成设备的安装。

  雷达主阵地迁至海沧蔡尖尾山

  对天气的预测预报,就好像在打仗时,指挥官对前方汇集来的大量信息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对战局做出判断。而对这些信息的“捕捉”,靠的就是各种各样气象基础设施所形成的覆盖地面、天空、近海的“天罗地网”。狐尾山海上明珠塔上的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然而,随着厦门城市化发展的快速推进,天气雷达所在地已经成为中心城区,周边高楼越来越多,气象探测环境不断被挤占、蚕食,不仅影响到对气象灾害的监测,甚至影响了天气预测的准确率。为了解决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与城市建设间的矛盾,我市决定将新一代天气雷达的主阵地从岛内迁至岛外的蔡尖尾山。迁建后的雷达楼加上蔡尖尾山的高度可达384.1米,不用再担心被高楼遮住“耳目”。

  俯瞰“天语舟”宛似司南和航船

  新的雷达楼位于海沧蔡尖尾山南麓山腰至山顶,坐北向南,依山就势,占地面积约为10万平方米,建筑用地面积5万多平方米。

  新雷达楼名为“天语舟”,是由国家级建筑大师、东南大学教授齐康院士率团队操刀设计的。从空中俯瞰“天语舟”,会觉得它很像中国古代的司南,又好似一艘自天外驾云渡水而来的航船。它的设计要表达的正是天人融合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对话。

  新雷达应对灾害天气能力出众

  作为厦门市气象现代化四大重点工程之一,我市要在海沧区蔡尖尾山上,建设目前世界先进的气象雷达——SA型双线偏振雷达,提升中小尺度灾害天气的监测、预警、和服务能力。

  市气象局的负责人介绍,这种雷达是处于当前国际前沿的高科技装备,它发射两种相互正交的线极化波,比目前广泛采用的单线偏振多普勒雷达能够获得更详尽气象数据,具有对台风、暴雨、飑线、冰雹、龙卷风等灾害性天气足够强的探测能力,还能够准确实时地对这些灾害性天气进行自动识别和追踪。它对雨量的估算特别准确,台湾专家曾做过实验,预测结果与实际雨量误差只有10%-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