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16 南京晨报(第A04版)
大马路民国建筑群。
颐和路十二片区。
滨江风光带。
“2014年全区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00亿元, 增长10.5%,其中服务业增加值815亿元,增长11.2%;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0.05亿元,增长7.3%;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4亿元,增长10.5%……”这是今年初鼓楼区两会上亮出的2014年“成绩单”。在这张靓丽成绩单背后,2014年南京鼓楼区还有哪些亮点,工作以及生活在鼓楼的人们又是如何看待这张“成绩单”,晨报记者走进鼓楼发现,“新鼓楼”并不是简单空间叠加,而是发生了“裂变效益”:城市功能品质提升,居民满意度不断攀升。
“南艺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 已初步建成
“今年刚刚把企业从南京郊区搬到鼓楼区下关滨江商务区,我们第一看中的是鼓楼区的科教文化资源,第二看中的是鼓楼区的远景规划。”南京市一家高科技企业董事长告诉晨报记者。在这一年,他陆续考察了鼓楼江东软件城、下关滨江商务区及幕府山新产业区三个产业功能片区,最终把地点选择在了下关滨江。按照规划,5年后,滨江一带将建成总建筑面积达1000万平方米的总部楼宇及大型商业综合体,引进30家地区总部以上企业入驻。
区划调整前,原鼓楼和下关两区传统产业已经形成了深厚基础和发展优势。区划调整后,为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新鼓楼区通过空间重构、资源重组,在53平方公里地域内精心布局七大产业功能板块,包括中央门商务区、新街口鼓楼片区、江东软件园片区、滨江商务区、历史文化街区、模范马路科技创新街区和幕燕片区。
新产业发展加快,去年鼓楼区实现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航运服务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收入分别为113亿元、112亿元、150亿元、132亿元,同时新增民营企业3835家、注册资本365亿元。
智力服务业对中心城区科教人文资源、优质商务环境等的高度依赖,以及低消耗、高产出的天然优势,成为2014年鼓楼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特色产业品牌的重要选择。2014年,鼓楼区文化创意产业营业收入约150亿元,实现GDP56.7亿元。目前,以南京艺术学院为中心,秦淮河、明城墙为脉,占地1.3平方公里的由9个各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园组成的“鼓楼—南艺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已初步建成。
鼓楼“滨江风光带” 成南京“外滩”
从老下关车水马龙的繁荣,到中途的衰败破落,“城不见江、江不见城”,再到今天的临江而吹风,鼓楼段一直到河西段滨江风光带,作为南京的“外滩”环境有了一个大变样,成了南京一张新的文化“名片”。
得知下关滨江风光带建成,在下关生活了40年的钱女士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来到建宁路和江边路的交叉口。沿着江边路一路向前走,一侧是在建的大马路民国街区。另一侧是民国灰的商业门店。
南京市鼓楼区旅游局局长李民告诉记者,鼓楼滨江带从 2013年3月起就已经陆续建设,截至2014年青奥会前,鼓楼区内一期已建成全长12公里的滨江风光带。这张“名片”现在还只是写了“一面”,另外“一面”一直通到幕府山风景区边上,将在2015年全部建成。
中山码头、下关电厂、扬子饭店……这里是晚清时期长江上重要的商埠码头,也是民国时期繁华商区大马路,散落着一处处独具风格的历史建筑。记者在这里探访时,大量民国建筑正在先后进入保护性修缮工程,根据南京市委市政府“空间重构、资源重组、品质重塑”的工作要求,鼓楼区第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建设“历史文化街区”的目标任务。扬子饭店修缮项目完成投资500万元,招商局旧址修缮项目完成投资1500万元,和记洋行修缮项目完成投资2000万元,下关电厂码头修缮项目完成投资4000万元。未来,这里将重现商埠云集的繁华景象。
民国时期的海军医院作为代表性的民国建筑,也在2014年经过几个月的修缮,在2014年8月正式向市民开放,这次修缮的民国海军医院,按照原来的建筑风格修缮,为市民又带来一处民国时期的老建筑。作为这次修缮工作的设计者之一,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琦告诉记者,这栋民国时期的海军医院,作为当时救死扶伤最重要的地方之一,承载了南京近代史的很多故事。
“幸福鼓楼” 先要让市民享受富足文化
2014年是南京全市户口通迁的第一年,公安部门年底统计,鼓楼成为南京当年进城居民首选地,全市12345政府热线居民满意度上升两个百分点,主城排名第一。为什么市民都选鼓楼? “突出富民惠民,加大财政资金对民生保障的投入力度,原两区民生政策进一步融合并轨。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1%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4671元。”民生大如天,2014年,鼓楼区的“民生亮点”频出。
依坡而上,层层叠叠,林立的书架,盎然的绿植,从天井处直射下来的自然光线,让这里显得别样的静谧而舒适,“人在书中,书在身边”的悠闲主题充分彰显,坡道上除了安置的桌椅外,任何地方市民都可以席地而坐,随意不拘。
谁能想到,这里曾经是南京最大菜篮子白云亭,今年9月底,建筑面积超过2.5万平方米、形如书卷的白云亭文化艺术中心正式对市民开放。该艺术中心是目前我省区县级规模最大的公共文化惠民设施,也是原鼓楼、原下关区合并后首个完工开放的重点民生工程。
“一个地区的文明、幸福,并不是从鳞次栉比的高楼中呈现,而是从市民享受到的富足文化中显现。文化惠民是鼓楼区必须力推的重要工程。”鼓楼区相关领导表示。
稳步推进教育布局调整,组建并完善了7大教育集团,16所中、小学组建校际结对联盟,创成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鼓楼教育依旧引领南京。2014年底,鼓楼区金陵汇文学校、29中教育集团致远校区、汉口路小学等13个街道的13所学校的室外体育设施向周边市民开放。南京市希望以青奥为契机,推广学校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鼓楼区则采取了在每个街道选择一所具备开放条件,且有周边居民需求较高体育设施的中小学,向社会公众试点开放。
通讯员 朱莉莉
记者 成岗 胡亮
本版摄影 记者 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