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江苏智慧”闪耀中国科技阅兵场

发布者:许启彬发布时间:2015-01-10浏览次数:153

2015-01-10 新华日报(第1版)


    昨日,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在这个中国科技的“年度阅兵场”上,“江苏军团”熠熠生辉,彰显江苏“科技人”不凡的科学智慧和创造实力。

    科技成果变为现实生产力

    “预应力是重大土木工程建设的核心技术。苏通大桥连续刚构、沙特SCC筒仓等百余项重大工程,都运用了我们的科技成果,近3年创造经济效益达41亿元。”东南大学吕志涛院士介绍说,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是团队几十年来的科研积累。

     “我们研制的成果,先后在多个重点航天飞行器获得成功应用。”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朱建勋说,他们主持完成的“耐烧蚀复合材料用碳纤维多向预成型体结构设计、控制、制备及应用”项目,此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该成果为航天飞行器小型化、增程50%发挥了关键作用,效益巨大。

     “我们的成果打破了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批量出口欧美国家。”南京高速齿轮制造有限公司刘建国说,他们主持完成的“高端重载齿轮传动装置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建成了风电齿轮箱世界最大、船用齿轮箱亚洲最大的产业化基地,制订7项国家标准,2011至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140亿元,此次也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十二五”以来,我省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快高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步伐。目前,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86.5%,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7703家、约占全国1/9,企业正加快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导者。

    在战略必争领域“先行一步”

      “你看,这就是神秘的‘隐身衣’,直径约有100毫米,厚50毫米,表面有数以千计的小孔。”东南大学崔铁军教授解释说,在“隐身衣”保护下,再先进的微波发射器都会瞬间变成“瞎子”,无法探测到隐身衣下的物体。此次,制作隐身衣的“新型人工电磁媒质对电磁波的调控研究”技术,捧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东南大学的这一研究成果,曾发表在国际权威杂志《科学》上,在世界上产生重要影响。

      在南京大学邹志刚教授实验室,专家将两块粘在一起的深色玻璃片放在60瓦的台灯下,打开台灯,再接通玻璃片另一头用电线连接着的小风扇,叶片马上转了起来;灯一关,风扇就停止了转动。“奥妙藏于涂在玻璃片上的纳米光催化材料里。”邹志刚教授笑着说,在纳米光催化材料的帮助下,光能可以转化成化学能将来可代替石油;还能转化为电能;也能分解有毒有害物,净化环境。邹志刚教授等研究的“可见光响应光催化材料及在能源环境应用的基础研究”项目,首次在世界上成功地开发出可见光响应型水全分解光催化剂,拿到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围绕关系长远发展的战略必争领域和优先方向,近年来,我省着力强化自主创新成果的源头供给,率先设立青年科学基金和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和开放创新,努力实现关键技术重大突破。截至2013年底,全省专利申请总量累计达216万件,成为我国首个专利申请总量突破200万件的省份。

    让更多发明创造“惠及民生”

      “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性心脏病是儿童健康的第一杀手,也是成人最严重的心脏病之一。”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孔祥清主任说,在研究最艰难的4年,他们几乎每个周末动物实验都要做到凌晨。此次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新器械新技术系统研究技术已在18个国家或地区的医院应用,与传统外科手术比,每例患者节约治疗费用1.5-2万元,住院时间缩短一倍。

    “洪涝灾害、水资源紧缺和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河海大学唐洪武教授说,他们完成的“复杂河网多目标水力调控关键技术及实践”项目,在淮河中下游河网防洪除涝安全控制、太湖流域水质水量调控等多个流域得到成功应用,每年达成防洪、供水、环境、生态和水资源利用等效益数十亿元,此次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此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可控结构吸附材料构建及控制油类污染物的关键技术”项目,对油类污染物的吸附饱和时间由4小时缩短为2-11秒钟、吸附倍率提高5-15倍、保油性能提升30%。“三年来,我们的产品为企业和地方政府挽回直接经济损失8000多万元,产生经济效益2亿多元。该项目可广泛应用于各种油污染突发事件及石油化工等行业。”苏州大学李华博士介绍说。

    还有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领衔完成的“脑梗死的血管学病因及血运重建的新策略”、南京农业大学主持的“水稻籼粳杂种优势利用相关基因挖掘与新品种培育”、江南大学牵头的“新型淀粉衍生物的创制与传统淀粉衍生物的绿色制造”等一大批惠及于民的重大科技成就,此次也登上国家最高领奖台。

    “今年我省获国家科学技术奖数量创历史新高,凝结着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心血和奉献。”省科技厅副厅长、党组副书记曹苏民表示,江苏将加快形成有利于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新机制,努力实现科技同产业无缝对接,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为“建设新江苏”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本报记者 吴红梅

    延伸阅读>>>

      东南大学摘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本报讯 2014年度国家科技大奖,东南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共摘取5项大奖,土木工程学院吕志涛院士领军完成的“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也是江苏2014年获得的57个国家科技三大奖项中唯一的一等奖。

    “打个浅显的比方,木水桶是用一块块木片拼起来的,而让木片紧密到滴水不漏的铁箍就相当于预应力。”项目完成人之一、东大国家预应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冯健教授解释,“奥体中心联接1场4馆的环形超大平台,周长1350米,要求没有一个接缝,如果没有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根本造不起来。”

    吕志涛是我国预应力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也是全国唯一的预应力院士,已在该领域探索钻研了50多年。他领军的“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研究成果神奇之处在于:传统混凝土无能为力的重大基础设施,预应力混凝土则可以大显身手;大跨桥梁及海洋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都要求“长寿”,只有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能不辱使命;预应力还可节约20%-30%混凝土。专家鉴定认为,项目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项目成果还应用于捷克、加拿大、沙特等20多个国家的重大工程。”研究团队负责人之一的孟少平告诉记者,“把预应力中心从欧洲转到中国”,是吕志涛院士多年的心愿和追求,“现在,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吕院士的心愿正在实现。”

    (蒋廷玉)

      国际合作“一粒豆”获国家科技奖

    本报讯 9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期间,颁布了国际科技合作奖,泰国专家披拉沙·斯乃文(Peerasak Srinives)教授和合作方的江苏省农科院陈新研究员一起作为我省唯一获奖单位的专家出席颁奖并受到中央领导接见。

      国际科技合作奖今年全国8个获奖单位中,农业方面的只有1个,也是该奖项第一次颁给发展中国家的外国专家。

    披拉沙·斯乃文是泰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亚洲与大洋洲育种协会主席,世界食用豆(大豆以外的豆类)研究领域的权威。作为江苏省农科院的特聘研究员,他与陈新合作团队进行了长达30年的长期合作,先后到访江苏30余次,无私奉献,指导科学研究和产业开发,被国内相关专家和农民称为中国食用豆类科研和生产界的“白求恩”。

      为了让人们更形象地了解披拉沙·斯乃文对中国和江苏食用豆产业发展的巨大贡献,陈新举了个毛豆例子。双方合作研发的“苏豆8号”,是南方地区第一个通过国家审定的春播大豆品种。“苏豆8号”蛋白质含量高达45%,一般品种只有38%。我国东北大豆受低成本的进口转基因大豆的冲击,产业频临崩溃。而南方大豆产业有了这个高蛋白非转基因品种,产业稳住了,20年来江苏大豆一直稳定在350万亩左右,南通地区的毛豆还大量出口。

    (邹建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