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江苏】东南大学“思想咖啡屋”学术沙龙首场: 学衡派引发热议

发布者:许启彬发布时间:2014-11-28浏览次数:568

2014-11-26   凤凰江苏


  导读:1922年1月,梅光迪、吴宓、胡先骕、刘伯明、柳诒徵等七人,在南京东南大学创办《学衡》,1933年7月停刊,共出版79期,其办刊宗旨为“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

  作为因《学衡》杂志而得名的学术文化流派,“学衡派”在20世纪中国学术文化史上具有重大影响。1922年1月,梅光迪、吴宓、胡先骕、刘伯明、柳诒徵等七人,在南京东南大学创办《学衡》,1933年7月停刊,共出版79期,其办刊宗旨为“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无偏无党,不激不随”,其高度重视中国传统道德伦理与哲学美学价值,大力阐扬中西古典文化与文学传统的文化保守主义立场,对新文化文学运动中的话语霸权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纠偏的作用。

  11月21日,“学衡派与中国文化研究”沙龙在东南大学举行。本次沙龙由东南大学社会科学处主办,东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古典文献学研究所承办。南京大学文学院沈卫威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骆冬青教授、杨洪承教授、江苏凤凰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姜小青编审、《江苏社会科学》主编李静编审、金陵图书馆馆长董群教授、《东南大学学报》主编徐嘉教授、原主编徐子方教授,东南大学图书馆、出版社等单位代表,东南大学社科处、人文学院樊和平院长等师生以及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多位博士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本次沙龙以21世纪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兴起中国文化热潮、中国传统文化走向复兴为背景,与会代表基于当代文化理念与世界文化语境,探讨诞生于东南大学、在中国20世纪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学术文化流派“学衡派”思想的当代价值,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提供参照,为东南大学传承百年文脉、寻求新的学科生长点提供建议。

  活动分别由由人文学院副院长张天来、中文系副主任田兆耀主持。人文学院院长、樊和平教授说:确定“思想咖啡屋”首场的主题为“学衡派与中国文化研究”,由王华宝教授实际组织,藉以激荡思想、研究学术,讨论在急剧变化的时代,人文工作者如何坚持最重要的文化使命,守望精神家园;研讨学衡,更重要的是为今天的学术、文化、文明论衡。东南大学社科处甘锋副处长介绍了东南大学文科发展的情况,认为研讨学衡派,对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对当下的文化自觉有很大作用,希望由南京各高校联合,将学术沙龙办成“长三角”的文化品牌。


  与会专家、学者就相关话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关于如何在时代背景下看待“学衡派”的问题,有学者指出,从大量的研究论著来看,“学衡派”正名工作已基本完成,学术界已有了较为客观和公允的评价,肯定“学衡派”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同样参与了20世纪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进程;多人谈到,学衡派体现出了学术自由、人格独立的精神,学者宜保持这种衡量学术的理性精神。关于研究的方法,有学者认为,新青年派与学衡派提出的构建新的文化体系的工作尚未完成,当前不应以“新”与“旧”、“古”与“今”、“中”与“西”、“激进”与“保守”等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来看待文化现象,而应当致力于探讨建设适应当下、具有前瞻性、包容性、得到广泛情感认同的新文化体系。关于如何继续深入研讨,有学者提出,在学术资源竞争激烈的当下,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研究学衡派有优势,要整合资源,做务实的研究工作,要有文化自信和学术坚守这种“学衡精神”。与会者也探讨了“学衡与东南大学人文传统”、如何办好《新学衡》杂志、开展“新学衡论坛”等问题。中文系王珂教授对各位专家的发言做了很好的回应,张娟、刘占召等年轻教师事先准备论文做了精彩的发言,多位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谈了个人研究计划和所受启发。最后,由中文系教授、古典文献学研究所所长王华宝做沙龙总结,简要概括了本次学术沙龙所取得的成果,介绍开展学衡派研究的意义和研究计划等。


  延伸阅读之一:南京已形成“学衡派”研究学术高地

  沈卫威:在学术资源竞争激烈的当下,研究学衡派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有优势,学术高地在南京大学,个人做学衡研究已有18年,曾出版了国内第一本“学衡派”研究专著。当前即将有新著出版。需要要整合资源,倡导务实做一些事情,要有文化自信和学术坚守这种“学衡精神”。

  杨洪承:92年后来到南高师、东大的故里,谈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非常高兴。学衡派是东南大学人文学科一张很好的名片。从学衡派成派历程及其历史地位评价的转换等可以概见,道德理性与启蒙理性的冲突,在时势转换之中,或时代大潮之下,学术与政治之间离不开对话,而这又构成了一切的幸或不幸。

  骆冬青:学衡派起到了一定的文化磐石的作用,体现出了学术自由、人格独立的精神,学者宜保持衡量学术的理性精神。


  姜小青:曾影印出版《学衡》79期,现与东南大学合作出版《新学衡》,愿与东大学人共同做一些扎扎实实的学术文化工作。

  李静:为“学衡派”正名已基本完成,有了较为客观和科学的评价,而新青年派与学衡派提出的构建新的文化体系的工作还未完成,不能以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来看文化现象,探讨建设适应当下、具有前瞻性、包容性、得到广泛情感认同的新文化体系。

  徐子方:以“学衡精神”做学报,希望文献所将“学衡研究”作为今后一个努力方向。

  徐嘉:“敢于坚守就是一种学术勇气”。

  董群:“学衡与东南大学人文传统”、“学衡”思想、“学衡”精神没有过时。

  王珂:“去西方化的背景下”如何看“学衡派”的问题。


  延伸阅读之二:“学衡派”研究亟待走向深入和全面

  沙龙主持专家王华宝介绍说:


  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与“国学热”的兴起,以及学术界对新文化运动中“矫枉过正”的反思等,“学衡派”的思想学术主张开始重回人们的视野,其古典文化观尤其受到关注,并得到一些积极的评价。北京大学乐黛云教授在1989年发表的《世界文化对话中的中国现代保守主义》一文影响很大。很多学者接受了她的观点,把学衡派作为文化保守主义的代表,认为他们的存在是对激进派的制衡和有益补充。南京大学沈卫威教授对于学衡派的整体研究贡献很大,其《回眸“学衡派”——文化保守主义的现代命运》是研究学衡派的第一本专著,既有总论,又有对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的个案分析,后又推出《吴宓与“学衡”》、《“学衡派”谱系——历史与叙事》等。除了“文化保守主义”之外,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了“新人文主义”、“折衷派”、“会通派”、“改良派”等不同说法。2008年,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了《学衡》(全16册),至此,“学衡派”研究渐入佳境。

  目前“学衡派”研究拥有广阔的学术空间,主要包括“学衡派”研究简史、文化保守主义、关于传统与现代性、学衡派与新人文主义、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衡》杂志,学衡派的文学观、教育思想、哲学思想、史学思想,精英主义思想、反思科学主义,文白之争,疑古与信古,学衡派人物研究,与当时的文化流派(如国粹派)、学术团体(如文学研究会)的比较研究等,学衡与社团,学衡与大学,南北学风与学术范式(东南学风)

  最终目标体现:形成“学衡派”文献整理、“学衡派”论著提要、“学衡派”思想和当代价值研究丛书、“学衡派”电子资源数据库四位一体的综合性成果。


  延伸阅读之三:“学衡派”研究对当今之意义

  《学衡》藉争鸣以激荡思想、繁荣学术,在半个多世纪中,“学衡派”因其独到的“终极关怀”方式,一直被视作新文化运动的敌人,背负着“复古”、“反动”的恶名。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前,学衡派作为20世纪20-30年代重要的保守主义文化派别,除了作为批判对象之外,一直没有引起大陆学术界的重视。

  90年代以后的文学史和研究论著已经不再从政治倾向上指责学衡派,如《中国社会党派辞典》、《中国现代文学思潮论争史》等。由于没有一个公共的研究平台以及其他各种原因,这些资料整理或研究论著,已存在或因作者阅读面不够广有沿袭与重复问题,或因所据文献资料不够准确与全面,观点比较偏颇等现象。与“学衡派”的文化影响相比,可以说成果不多,深度不够,尤其缺乏从多维视角对“学衡派”主要成员的思想理念、学术文化成就的全面、系统而扎实的整理与研究。因此,从文学、伦理学、哲学、史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元视角考察“学衡派”的思想立场与文化积累实绩,彰显“学衡派”的当代价值,并从中汲取思想资源为当代文化建设提供借鉴,意义重大。


  举办“‘学衡派’与中国文化研究”学术沙龙,第一,可以进一步肯定“学衡派”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同样参与了20世纪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第二,只有系统、深入研究“学衡派”,才能更为全面而准确的呈现民国学术文化思想史景观;第三,通过对民国时期一个不可或缺的学术文化流派的进一步的讨论,有利于激荡思想,重新讨论“古”与“今”、“中”与“外”、“激进”与“保守”等问题,以明确当代中华文化发展方向;第四,“学衡派”之于东南大学,更是具有特殊的意义,关于20世纪20年代东大时期文科的影响,北京大学梁和钧教授《记北大(东大附)》一文曾说:“东大所延教授,皆一时英秀,故校誉鹊起……北大以文史哲著称,东大以科学名世。然东大的文史哲教授,实不亚于北大。”作为东大人文学科的学人,开展这一工作责无旁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