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24 江南时报(第A07版)
古树名片 六朝松 树种:桧柏 发现地:南京四牌楼2号东南大学 树龄:1500年
南京主城最古老的树,首推东南大学梅庵的“六朝松”(桧柏),相传为六朝时所植,名列南京市古树名木“053”号。江南时报记者查阅1980年南京第一次普查古树名木的名录发现,当时它的长势衰弱,岌岌可危。从第一次普查至今又过去34年,在人们的悉心照料下,六朝松恢复以往挺拔苍劲的模样。江南时报记者 徐昇/文 乐涛/摄
相传为梁武帝亲手种植
东南大学校园僻静的西北角有一株桧柏,相传是1500多年前梁武帝亲手所植的六朝遗物,故名“六朝松”。据说在古代,很多地方松柏不分,难怪会有“指柏为松”的谬误。隋军灭陈后,将建康城邑宫苑全部毁掉,仅存古柏。明朝国子监,曾建在“六朝松”所在的南朝宫苑旧址上。民国初年,老树旁又建起两江师范学堂。
此树历经千年兵火、风霜洗礼,幸存至今,实属不易,应算是南京城历史变迁的最老“见证人”。
东南大学建校百年时,有校友制作过一张纪念卡,就将六朝松作为东南大学的两大标志性的“形象”之一。在东大的百年历史中,六朝松一直都被作为东大骄傲的标志。时至今日,六朝松更是成为东大师生心目中的“精神图腾”。每年都有不少校友回来探访六朝松,在此寻找清净,荡涤心境。
东大每年两次给古树体检
昨天,记者来到东大西北角,静悄悄的梅庵旁,这棵千年老树张开古铜色的枝干,两侧都有粗粗的铁杆支撑,仿佛一位架着双拐的老人。走近一看,老树被圈在两层铁栅栏中,树身用两根钢管和三个铁环固定住,钢管直接插入树干,露出拳头大小的树洞。树身全被蛀空了,为了支撑树干,古树的内部被掏空后浇注了混凝土。枝叶基本上全枯掉了,只剩下树冠上几簇绿枝,显出活力。
1978年至1980年南京第一次普查古树名木时,这株六朝松高度9.5米,树干胸围267厘米,当时长势衰弱。这次普查中,老树长势一般,高度已有12米。这样的一棵千年老树,是怎么逐渐恢复生机的?
东南大学总务处殷老师介绍说,学校每年召开两次专家论证会,分两次给古树体检。“古树经不起‘大手术’,我们主要对它进行小环境调整,比如排水系统、光照、适当修剪周围的树木,为老树预留足够的生存空间,就像精心呵护家中的老者。”
曾受过关键性打击很难复原
几年前,六朝松曾遭遇白蚁侵害。园林专家在树上埋管子,里面装有吸引白蚁的糖水,将白蚁引出,一一消灭。为避免汽车尾气和灯光影响古树生长,学校还特意将六朝松附近东大出版社的车辆移得远远的。每年冬季,学校还会给六朝松点式施肥,用少量的农家肥给古树加强“营养”。
现在,这株古树的树干内部已经死去,完全靠外面的树皮传输养分。殷老师说,由于学校非常重视六朝松的养护,前几年它的长势还算好,不过2012年底的一场大雪压折了它的树冠,令它元气大伤。园林部门和学校赶紧请来专家为老树“会诊”,挽救它的生命。
2013年初,东南大学请来南京市盆栽研究会秘书长潘煜龙,对老树进行捆绑式复原。老树南侧的一根粗树枝,裂成了6根。潘煜龙先利用夹板使外部的形成层和内部的木质部重新吻合上,然后用细细的麻丝将树的外围包起来,再在伤口上涂一层特效药。打上绷带后,六朝松朝南的枝叶又恢复了绿色。不过,园林专家说,松柏类植物一旦受到关键性打击,就很难逆转,何况是如此古老的树。专家曾考虑将六朝松的种子进行处理,繁殖后代,不过后来发现它已错过最佳繁殖年龄。专家们也一直在考虑,万一哪天六朝松死去,用何种方式来传承古树的历史文化?
古地名中有不少“松”“柏”
在南京历史文史、方志、诗歌、杂文和古旧街巷、地名考察中,可窥视古代南京城市绿化的树种、栽植地点和规模。记者翻阅资料发现,无论是在古代南京自然景观、寺院、名胜古迹、私园、庭园中,松、柏等树种都是城市绿化的骨干树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南京古旧街巷和地名中,含“松”、“柏”的就有不少,比如古松里、松子阁、柏槐山房、松风阁、柏果园、松园、万松别墅、三松草堂等。后来,即使树木无存,名称犹在沿用。
相关新闻>>>
南京新发现不少“名人树”
今年5月份以来,南京市园林局进行第五次古树名木普查,覆盖南京各区县,除了对以往有“户口”的1263棵古树名木基本情况进行实地核查外,又发现了120多棵新成员,包括很多“名人树”和见证历史的古树。
蒋介石亲手种的“揭幕树”
在五台山体育场,有一株蒋中正手植黑松,位于1号建筑前,该建筑为1939年建造的神社旧址,传为1945年何应钦接受日本投降后改建成中国抗战阵亡将士纪念堂。这棵黑松是蒋介石为纪念堂揭幕时种下的。
法桐见证司徒雷登讲学授课
位于上海路的金陵协和神学院有1棵大法桐和1株黄杨,为建院时栽种。该院前身是1911年美国基督教会在华开办的金陵圣经学院,司徒雷登曾在此讲学授课。如今院内教堂等建筑尚存,历经百年的法桐、银杏、黄杨等树依然长势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