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文化创意,如何面向生活和社会

发布者:许启彬发布时间:2014-10-19浏览次数:169

2014-10-19 新华日报(第2版)

 

文化创意设计高层论坛现场。 主办方供图


  10月18日,由省委宣传部等7部门主办,南京艺术学院承办的2014中国江苏文化创意设计高层论坛在南艺举行。作为首届江苏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的一项重要活动,本次论坛吸引了全国著名的文创专家,就当下文化创意设计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草根的尝试是创意的希望

  许平(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导)

  我今天关注的主题是,来自草根的社会创新以及面向未来的战略选择。我把一些小人物的尝试,看作中国创意的希望。在我国,某些所谓创意产业,在公共资源配置已经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以创意产业之名圈下大量生产用地。最新统计表明,国内所谓文化产业园区有80%亏损,产业园区空心化的趋势正在蔓延,不少创意园区看起来金碧辉煌,但只是漂亮的“玻璃金鱼缸”,遮掩了与其生产力脱节的现实,不切实际的GDP承诺延续着高代价低产出的前工业时代财富积累的思路。

  我介绍一个“小人物”的案例:周子书和他的“木房子容器”——针对北京市地下室居住空间的设计介入。北京有170万左右人口居住在7万多间地下室空间内。有一批年轻人选取北京望京地区地下室作为他们改造的切入口。他们发现最大的问题是,人们之间的不信任,有没有可能通过设计,来一点点地改善呢?他们和居民进行了长期的非常艰苦的沟通,建立信任关系,最后,地下室的居民跟他们谈到一块儿去了。他们通过改造地下室环境,使这些地下室居民达到一种平等的生存权利。那么如何平等?他们创造了一种叫做技能交换的空间,就是每一个人把自己所有的本领拿出来,跟地上居民进行交换,这样小小的方法引起地上居民和地下居民的广泛参与,他们的平台每天吸引了数百人交流,这种交流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技能的学习,更多的是给予地下室居民一种在城市生存下去和实现自己发展的一种资历、资本和经验。

  这个案例有两个最重要的价值:一是,它关注的是中国创新设计的持续发展。这种发展如果能够拓展到广阔的社会空间,将是一片无疆的沃土,这一目标才是中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最终希望。二是,这种创意也一定不会限制在设计精英中,不会只限制在玻璃缸一样的创意园区中,而是存在于更广泛的草根创意群体中。

 

  手工艺与工业生产可以并置

  何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导)

  原来的设计师很关注自己的事,但今天的创意设计已经掀起热潮,可能是看到了它对经济建设的驱动能力,但是,设计还有另外一面,就是在潜移默化中所起的“软价值”。

  手工艺产业,曾经面临大面积的萎缩。在文化产业概念引入中国以后,一些企业积极转型。这种动因来源于精神消费的增长。新技术推动的信息传播革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今天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手工艺产业的存在,它的必然性也凸现了出来。

  随着经济总量的增加,国民越富裕的国家和地区,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相应越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经常有人提出文化是否一体化的问题。村上春树讲了一句话,日本没有国际性品牌,将来也没有,日本就是日本的品牌,它就是世界的品牌。我们经常谈到我们要跟国际接轨,我们要驱动什么,对国际有什么影响,实际上我们自己的品牌就是世界的品牌。我们对于目前的高新技术有一种盲目的崇拜,忽略了技术的负面,技术不能够完全地解决我们今天存在的问题,我们今天的问题,还要靠我们有一个科学的、健康的价值观。

  手工艺与工业生产并置的生产方式,可以构建一个完整和谐的社会,一个完整和谐的社会,不同的生产形式是并存的,可能某一种生产形式能代表一个朝代的潮流,但是不代表其他的生产方式在这个时代里没有生存的位置。我们要积极探索中国手工艺的国际话语权和一条符合国情、富有特色的中国手工艺发展之路。

 

  设计一定要和产业深度融合

  刘宁(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昌大学客座教授)

  设计成为主角,设计成为引领的力量,并不是偶然的,是经济发展到今天所必然的一种过程和里程碑。但有一点,大家都忽视了,那就是设计要跟产业深度融合。我们有没有站在产业、站在企业的角度上看一下设计究竟是什么?因此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包括我本人,我们非常坚定地、认真地站在企业角度看设计是什么。其实,从企业和产业角度来讲,设计非常简单,就是3个层面:产品设计、品牌设计和产业设计。产品设计,就是关注产品本身,更多地关注我们所经常提到的色彩、材料、美学、结构、功能、工艺等等。品牌设计,涉及整个企业的管理,它的布局、区域、用户群、品牌内涵,都要通过设计去传达。所以说,我们一看德国都知道特别经典,一提韩国很时尚,一提北欧很生态,这是谁传达给你们的?就是设计。什么叫产业设计呢?我想举一个例子,手表,其实大家都知道,每个人都戴手表,但是你有没有发现手表是一个设计引领产业变革的最佳的例子?上世纪70年代之前,瑞士手表占全世界75%以上的份额,瑞士给手表一个定义,那就是收藏品,是艺术品,因此,没有人能和他竞争。直到石英手表出来之后,定义这是一个计时器,之后是闹钟,全部赋予手表的功能,这个功能让70年代之后瑞士手表厂商倒闭50%以上,这个危急关头,一个银行家提出手表的设计理念为什么不是装饰品?只要是装饰品,我们所有人一年可以买几十块手表!再比如说,皮包、腰带、鞋、衣服,以前叫轻纺,而在新的业态、新的产品的设计之下,就会变成新的文化产业,那就是时尚产业!

 

  设计师要有企业家的灵魂

  应放天(浙江大学国际设计研究院教授、博导)

  如果设计师不赚钱,设计能成为产业吗?如果设计成不了产业,我们的设计产业园就种荒草了。设计师有很多解释,但是设计的灵魂是什么?两个字,创新,企业家的灵魂是什么呢?创新。这两者根本不搭界,竟然拥有相同的灵魂,也就是说,我的老师教我设计的同时,给我注入了企业家的灵魂,所以今天我们有理由站在这里讨论,我们可不可以成为一个企业家?

  我们知道无印良品、宜家,它们会收设计费吗?不会!但它们通过新的商业模式赚更多的钱。设计已经到了一个免费的时代,但我们如何去找到我们的商业模式?这是对我们当代设计师的一个巨大挑战。苹果公司早上发一个软件,中午搞一个补丁,晚上又搞一个补丁,不断试错。曾经有一个人发明电炉丝,只是研究它的热传导率。但是后来有人做成了电炉,然后又有人把这个做成了做饭的炉子,日本人说这个电炉太丑,把它搞得很漂亮,搞了一个卖300块钱的电饭煲,等中国人模仿的时候,日本人往这个电饭煲里面塞一个软件,可以定时,可以熬汤,可以控制米饭的软硬度,卖2000元钱。因而,创意产业要打通设计、技术、商业以及用户的技术系统至关重要,要打通设计的产业链,实现跨学科的设计融合。

  10分钟,小米可以卖30多台手机,这是难以想象的。我们南京有苏宁易购,它能够打通这个设计与商业的通道,这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南京有很好的文创产业园,我觉得那个地方可以建一个中国最大的无印良品的店,线上线下都可以实现。全国的设计园区有那么多,但是没有一家赚钱,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要让科学和艺术结合起来

  李北(深圳飞亚达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设计到底是什么?有很多说法,它是一种职业,一种社会分工,等等。但是我们实践中对设计的理解是:设计是人类的本性,是人类改造和第二次完善人造物的一种手段。如何理解和认识设计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应该如何做。一切对设计的认识应该是从教育开始的,我们在理解设计或者说在从事设计的时候,要做两种修炼,提升自己设计的技巧和人文素养,包括专业理念和职业道德,而后一点更加重要。要实现两个结合,科学和艺术的结合,文化和创意的结合。要做好两个服务,为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服务,为社会进步和科技经济发展服务。我从一个工程师的角度谈谈我的感悟,设计和工程设计的关系,我们在工作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这两个词是同义和并重的。在一个产品的设计过程中,设计是创新的核心,因为它要创造过去没有的东西,但是工程设计是保证创新的手段,而且工程设计的要点是要吸取教训和避免失败,我要特别强调的是,先进制造在设计实现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实现设计创新的能力。

  我们的设计师需要复合型人才,比如,我们要做材料研究和智能化研究,等等。伦理道德和节能环保、可循环经济,是未来社会的一个目标。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我相信,对设计的道德标准一定会重新确立。对设计师的要求,一定要把对高科技的敏感与应用激情,把对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能力等作为考量的重要方面。

 

  城市设计一定要敬畏历史

  董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历史空间是我们所继承的前人所创造的结果,有一部分成果被继承下来作为遗产,还有一部分被我们这一代人和每一代人所改造掉。所以,只有那些能够穿透历史的东西,真正表明了人类共同理想的东西才能称为遗产。

  我们需要转变思想,去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文化遗产,以及我们如何在发展过程中传承文化遗产。我们国家的城镇化率,刚刚过了50%,我们的文化产业,也处在快速上升阶段。我们这次竞赛的理念,就是希望通过有创意的设计,科学的设计,来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更新我们的城市,使得这个城市不仅能满足我们当下这代人的需求,也能够满足未来的需求。

  由于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大拆大建的模式,使我们城乡的历史遗产、格局,都没有了,所以,我们要重塑城乡文脉,就要通过设计,让它能够继承历史的东西,这个不是去做仿古,而是通过新的空间塑造,新的功能加入,使得我们的历史城镇能够满足今天和未来的生活,同时它还保留了历史的面貌。

  我觉得,历史城市的这种创新研究,要有一个深厚的研究性基础,才能够支持我们的规划师、建筑师去做创新,我们不是在一张白纸上做创新,我们要有很好思考,很好的技术基础。所以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形成一种文化的认同,人人都敬畏历史,不仅仅是古代的历史,也可能是近现代的,即使是上一代人做的东西,我们去做新的设计的时候,也要去尊重它,而不是一拆了之。这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假如没有这种概念的话,我们的文化是非常苍白的。

 

  产业设计要坚持融入的思路

  祁林(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文化创意教研中心主任、副教授)

  我们做任何一个东西要把它规模化,市场化要借助相应的产业链,产业链的建构是两个思路,第一个思路是我们很多开发区,喜欢做大而全,在自己可控制的范围内做一个产业链,把什么都包括进去了,最典型的就是动漫,一个动漫产业园,恨不得既养画画的,也养做电脑的,还养做编剧的,这种思路看起来很美好,但是现实比较困难。第二种思路是融入的思路,我看我这个产业是属于一个非常有前途的产业链,这时候我只做产业链上的一环,把我这个专业做到最好,然后融入到这个行业当中去。横店影视城刚刚开始的时候就是租场地,摄制组拍故宫的戏,故宫不让你拍,我这儿有一个假的,收你租金,但是慢慢做,就发现凡是涉及到拍中国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都要到这里来,就开始跟法国、英国等国家一系列的影视公司谈判,慢慢融入到一个国际化的影视制作的产业链当中去,这样横店就专门盖房子,做景观,其他的不做了,也不用培养导演和摄像,只要把房子盖好,群众演员伺候好,宾馆酒店服务设施弄好就可以。这时候它的专业可以发挥到极致。

  当代社会是一个分工极其严格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想自己做一个产业链是不太可能的。行业的整合和行业链的整合需要润滑剂,文化创意润滑剂现在非常需要,就是文交所,涉及投资基金和孵化器,这个润滑剂有时候超越润滑剂的作用,达到了发动机的作用,让所有的元素整合更加顺畅。        本报记者 贾梦雨 整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