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知乎周源:淡定的另类互联网创业者

发布者:许启彬发布时间:2014-09-09浏览次数:168

2014-09-09 新华网

 

        这是在“知乎”办公区拍摄的“知乎”联合创始人、001号员工周源(7月29日摄)。 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摄


        新华网北京9月8日专电(记者叶健)“外事不决问百度,内事不决问知乎”,在知乎上能看到很多专业人士的“神回复”,这是吸引不少年轻人的地方。但是,在崇尚快速增长的互联网行业,周源的淡定显得另类:不急着吸引用户、不急着早点赚钱。


        不是一个人的作品
        一群做过媒体的极客聚在一起,所以有了知乎。在知乎4个创始人中,有3人做过IT类媒体,其中不乏“名记”。知乎001号员工周源本是东南大学计算机硕士,第一份工作就是写代码。后来读到一本IT杂志很感兴趣,又半路出家干了3年IT记者。
        在创办知乎之前,还是IT记者的周源参与过两个群体博客的写作:apple4us和N3。周源意外发现,脑力碰撞后的效果,远甚于做记者时单打独斗,“记者是训练有素的专业写手和信息中介,apple4us的作者像一群充满能量的知识野蛮人。”
        于是,他产生一个想法,就是“将apple4us扩大1000倍”。后来,就有了知乎。
        媒体和极客两种元素,奠定了知乎最初的风格。
        知乎作为一个问答网站,很早就明晰了提问和回答规范。规范之细致,甚至到了标点符号、用词和语气上。这显然不是极客熟悉的领域,而是记者熟悉的职业规范。
        知乎最知名的领域,当然是在互联网行业的问答。
        在2010年年底开始的内测期间,知乎聚集了约200名用户。数量不多,但其中不乏李开复、王兴、王小川、徐小平等大腕,连当时封笔许久的知名博主洪波也现身其中。这些人在40天里,抛出8000个问题,贡献了2万个回答。
        回忆当时的状况,知乎早期成员成远仍是一脸兴奋,“那时一天泡在知乎上三四个小时,整个人处于一种亢奋状态。这种感觉,就像和很多信息量很大的大脑在交流。”


        科技与人文的交叉
        员工虽然以工程师为主,但知乎并不乏文艺气息。2014年,知乎创立“盐”系品牌,包括“盐沙龙”“盐图书”。这个略显独特的名称,源自箴言“你们是世上的盐”。显然,在知乎有的不是一群只会写代码的人,对于文字和设计的美感,也要有自己的见解。“这甚至成为知乎招人的标准”。
        知乎创业团队非常认可乔布斯的一个理念,就是“科技和人文的交叉”。曾与乔布斯有一面之缘的周源说:“当科技过头的时候,人文能把我们找回来;当效率不足时,一定是科学再顶上去。”
        虽然周源是技术出身,但当记者和他谈到知乎时,他很少纠缠细节,更喜欢说对于互联网的思考。“自从社交网络彻底爆发后,大家获得的信息量比以前要大很多,但获取有价值信息的效率反而降低了。”而知乎,正是用技术为这个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对用户没用自然就被淘汰了”
        在知乎上线后的两年多里,用户只有获得邀请才能登录。在用户数说明一切的时代,这种做法显得另类。所以知乎上线第一年时,有投资人主动联系知乎,当得知知乎当年只能吸引2万用户时,他接个电话就离开了。
        尽管拉风投并不容易,但周源并不后悔,“当时没有放开,只是因为没有准备好,我们不知道知乎能承载到什么地步。”
        知乎的“另类”不止于此。当很多初创公司大谈盈利模式时,创业快4年的知乎仍没有靠谱的盈利方式。而且,知乎对赚钱并不着急。
        “知乎不是为了赚钱,目前是为了服务更多的用户。”和别的创业者不同,周源说起自己的企业时,是不紧不慢的淡定,“如果对用户没用,自然就被淘汰了。”
        2013年放开注册后,知乎用户数一年内膨胀10倍。2014年才过半年,知乎用户数又翻了一番。现在,知乎用户已达800万人,还不包括没有注册的几千万活跃用户。
        迅速膨胀的知乎,如何保持原汁原味成了很大的挑战。“保证社区的秩序,不是只靠规范和秩序,更主要的还是社区用户的共识”,谈及知乎的未来,周源依旧淡定,“知乎的使命,就是帮助人们更有效、方便地分享与组织彼此的知识、经验和见解,并获得新的机会。”

        这是在“知乎”办公区拍摄的“知乎”联合创始人、001号员工周源(7月29日摄)。 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摄


        对话周源:知乎一直在坚持
        在很多网民的心目中,知乎是一个长知识的去处。一群专业人士难得地汇集在一起,各自抛出最想问的问题,也能写下最擅长的回答。问答之间,一个富有魅力的社群诞生了。创业近4年,知乎用户从200人增长至800万人。知乎为什么会有趣,它还能有趣多久?知乎001号员工周源给出自己的回答。
        记者:你们当初做知乎的目的是什么?
        周源:自2010年社交网络兴起后,人们接触的信息量比以前要大很多,而且会一直扩大下去。但是,人们获取有效信息的效率其实下降了。
        知乎在做的,一方面,它把你和感兴趣的信息连接起来。另一方面,随着知乎上问题的积淀,你已经关注的东西,还能给你带过来更多更有效的信息,从而让信息更美好地流动。
        记者:现在的知乎是按构想慢慢实现的,还是边走边看边改出来的?
        周源:到目前为止,我们有一个做事的方法论:在往前走的时候,你要回头想一想,为什么要出发,也就是“初心”。
        创办知乎之前,我们希望做出一种产品,帮助大家组织和分享知识经验。大家有问题,可以来这里提问,整个社区能帮着找到能够回答的人。同时,这些内容可以沉淀下来——这就是知乎的想法。三年来,这个想法一直没有变过。
        记者:有人说知乎是互联网企业中的“另类”,你认同吗?
        周源:是的。知乎诞生时,很多人觉得别搞了,说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偏向“贪嗔痴”,喜欢八卦和灌水,做得阳春白雪有风险。但是,我们看“知友”(知乎用户)的实际行动,是他们定义了知乎,是他们定义了“认真友善专业”的风格。
        随着社区的扩大,确实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灌水现象开始增加。看《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我的一个启发是,没有街道能靠警察就能维持秩序,主要还是看居民形成的共识。
        所以,我们不单单通过管理规范和算法来维护知乎,还要发动全体用户,把没有价值的内容,降低到用户感受不到的程度。很早开始,知乎上就有一群“公共编辑志愿者”,他们会将提问和回答修改得更为规范和精致。
        记者:在创业中,知乎犯过什么错误吗?
        周源:如果没有站到用户角度去考虑,基本上想法都是错的。做社区很容易想当然,所以我们时刻提醒自己,要回到用户的视角上去。
        大概在2011年年底时,知乎上开始出现不同领域的内容,用户用起来肯定是不方便的。于是我们就做了一个领域划分,划分为互联网、音乐、体育等板块。但上线之后,发现这个功能并不受欢迎。用户不是这样用知乎的,内容可以归到某个领域,但人很难归类。每个人都有多元化的需求,进行格式化分类以后,用户会觉得难受。后来,我们就取消了这个功能。
        记者:如果让你形容知乎,你会怎么说?
        周源:知乎就像成年版的Qzone(QQ空间)。他们在沟通时,是通过知识、见解来交流。不光是回答问题,表达的同时也让别人更好地了解我。
        现在主流社交平台都是大号,你在微博上看的还是他们。但生活其实是多元的,真正的通才和全才很少。知乎提供了一个机会,把你知道的事情向其他人展示。否则别人怎么会知道,在这个领域你更专业呢?
        还有,知乎上的人,都对世界有好奇心。
        记者:对于未来,你和知乎有什么计划吗?
        周源:互联网有一个特点,不要过于拘泥于太过遥远的东西,用户的使用场景和产品会发生变化的。两年的目标没有用,两个月的情况都在变化。所以,我们只专注于当前的用户需求。
        一个互联网公司很难活上十年,前面的技术在不断突破、不断演化,会带动商业新陈代谢变得飞快。你的产品对用户有用,就可以不断进化。如果对用户没用,自然就被淘汰了。


        短评:互联网世界需要这样的另类
        近年来,不少草根崛起的互联网创业者,都慢慢名列富豪榜之上。和其他行业相比,互联网创业的门槛相对较低,如果想法好,即使没钱,也会有天使投资、风险投资提供支持。如今,中国互联网已经成了新的造富行业,也掀起了新一波创业浪潮。
        但是,急功近利的心态也在互联网上日渐普遍。现在的互联网行业,浮躁有余,淡定不足。一些创业者产品还没做好,就开始到处找人投资;企业还没发展到位,就急于套现;玩概念的人不少,做产品的人不多。而像知乎这样,为保持社区的风格,宁愿最初两年不放开注册的企业,显得另类。
        其实,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竞争的日趋深入,光靠胆子大、点子新,已经很难再快速致富。互联网将会和其他行业趋同,真正能占据一席之地的,是那些认认真真做好产品、仔仔细细满足用户需求的人。
        互联网创业需要激情,更需要坚守。现在不少创业者热衷“闭关”或“禅修”,“不忘初心”也成了很多人推崇的金句,这也折射出创业者对于浮躁的反思。
        在互联网行业,像知乎这样不急于赚钱,淡定地走自己的发展道路的企业,有些另类,但互联网世界需要这样的另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