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为了青春的盛会——记东南大学青奥志愿者们

发布者:许启彬发布时间:2014-08-28浏览次数:666

2014-08-28 中青在线

 

  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正在江苏南京举行,比赛吸引了来自204个国家和地区奥委会的3700多名运动员参与,小队员们将在12天时间里参加28个大项222个小项的比赛,同时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活动。在众多的运动员背后,有一个更为庞大的队伍一直在默默地为他们服务,他们就是青奥志愿者。东南大学有800余名志愿者服务本次青奥会,其中近500名担任NOC助理(职责是陪同各国代表团),300名担任在龙江体育馆担任驻馆志愿者。

  许德旺——“志愿者的二次方”

  在东南大学的800余名志愿者中,有近500名担任NOC助理(职责是陪同各国代表团),300名担任龙江体育馆礼仪、升旗、医疗等志愿者。他们是志愿者中的“红花”,或陪同在NOC官员身边,担任贴身小管家;或直接为运动员服务,服务这些明日之星。然而,在青奥村,有14名同学甘做“绿叶”,留在志愿者之家的综合管理岗,为所有志愿者张罗衣食住行、处理疑难杂事。他们,就是“志愿者之家”管理小团队。事实上,这个团队就是志愿者的志愿者,被大家戏称为“志愿者二次方”(简称“二次方”)。

  作为青奥村东南大学志愿者之家综合管理岗的总负责人,许德旺每天忙得废寝忘食。他是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研一学生,2012年度的江苏省好青年。许德旺曾赴内蒙古支教,并担任东南大学第十四届研究生支教团内蒙支队队长。作为一名南京人,许德旺深切体会到青奥为这座古都注入的青春活力,因为希望为自己深爱的故土贡献一份力量,他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志愿者选拔。

  进入青奥村之后,许德旺每天的日程都排得满满当当。赛事期间,“二次方们”每天只能睡四五小时。因为工作地点在青奥村,住宿在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两地距离20多公里。许德旺和小伙伴们每天早晨五点就要起床,早于其他同学赶到停车场,分发签到表并登记上车的同学,还要提醒没有准时上车的同学不要错过班车。NOC助理遇到任何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都会向“二次方”求援。许德旺带领14位同学把志愿者之家打扮得漂漂亮亮,像家一样温暖。小青柠们经常错过饭点,但无论他们什么时候回到志愿者之家,“二次方”们都会送上干粮和水给他们充饥;递上枕头和靠垫让他们舒服地休息片刻。每晚从青奥村返校的班车从8点到10点流水发车,对于无法搭乘班车的志愿者,许德旺还要帮他们统一安排回校。等到确保所有同学都安全离村时,“二次方”们才能返回九龙湖,所以每晚许德旺他们都要11点以后才能回到九龙湖。回到宿舍,许德旺开始统计第二天的上岗人数。零点以后,再开始做第二天的工作总表。

  陶涛:“感受到跨越种族和民族的友爱,再累都值得”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研一的陶涛,是一名“老牌志愿者”。从高中期间开始,他就参与公益志愿活动。大二暑假,陶涛赴甘肃天水看望学院资助的“春蕾女童”。 大四,陶涛每周带领十几个同学到南京启明星益智儿童培训中心陪伴自闭症儿童。大四毕业,作为东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前往江西共青城支教一年。

  去年5月,还在江西支教的陶涛报名参加亚青会志愿者选拔并顺利入选。7月14号,阔别家乡常州一年的陶涛刚回家放下行李,就奔赴亚青村的工作岗位上 。在亚青村他担任行政助理,工作内容是在NOC服务中心,为联络员提供助理服务。因为表现突出,他获得江苏省优秀青年志愿者、亚青会NOC助理之星、明星志愿者等荣誉称号。今年3月,陶涛参加青奥会团长大会并担任团长的助理,从此和对方的体育官员结下了不解之缘,尤其是和一位名叫AJOKA的官员成了忘年交,临别前,AJOKA送给陶涛一条围巾,并提出希望陶涛在青奥期间继续为他们服务。

  如今,陶涛再次担任NOC助理。 因为青奥村比较大,来自远方的客人容易迷路,陶涛就一直陪伴着代表团左右。一天下来,从住宿楼到餐厅、从NOC服务中心到欢迎中心,往往需要来来回回走好几圈。因为对陶涛办事放心,代表团把兑换货币、办理电话卡、预定酒店等琐事一股脑交给陶涛,陶涛忙得不亦乐乎。这些天,陶涛几乎每天都错过饭点,每天都吃名副其实的“晚饭”;每天很晚回到宿舍,零点以后休息;每天步行不下10公里,上床时腿抽筋。谈起工作的辛劳,陶涛说:“累的时候,看到青奥村里不同肤色的年轻人围在一起敲锣、打鼓、唱歌、跳舞,感受到跨越种族和民族的友爱,我觉得再累都值得!”

  谭焜:“两次奥运会伴随我成长”

  在志愿者中,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谭焜显得有些卓尔不群。原因很简单——他有两次奥运会的志愿服务经历。14岁那年,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就读于北京理工大学附中的谭焜就担任过城市志愿者,为运动员发放饮用水和应急物资、指路。谭焜在看似简单的志愿服务过程中体验到了奉献之后的满足,他说:“少年时代,我服务北奥;成年以后,我服务青奥。两次奥运会伴随我成长,!”

  谭焜说:“14岁的时候,我要做奥林匹克的见证者;今年我20岁,我想做奥林匹克的参与者。” 南京青奥会之前,谭焜早早就报名参加志愿者选拔。一次偶然的机会,谭焜在青奥会官网上发现了火炬手公开选拔的消息,他很快填好材料寄了过去。一个月后,组委会通知他通过了初审。殊不知,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后面的竞争相当残酷。通过初选的100人还要面临5轮PK,最后只有30人能成为真正的火炬手。参加选拔赛的选手都是14-25岁的优秀年轻人,这场比赛不仅是对知识、体力的考验,更是对精神和耐力的考验。7月18、19日两天,青奥火炬手选拔活动正式拉开帷幕,经过问答、抢答、团队协作、三公里拉练、面试等5轮选拔,谭焜脱颖而出,成为幸运的“三十分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在“3公里拉练”中,谭焜克服种种困难,越过各个障碍,一举进入前十名。这项比赛是在南京老山举行的,老山的道路崎岖、坡度很大,加之比赛还设置了诸多障碍,让这次拉练显得有些“难于上青天”的味道。很多时候,谭焜都要把自行车扔过障碍,自己非常艰难地匍匐前进。

  作为NOC助理,谭焜服务的是加勒比海岛国圣基茨和尼维斯。小运动员们初来乍到,对南京这座城市非常好奇,这里的悠久的历史、别致的建筑、热情的人民,美味的饮食都深深地吸引着他们。一路上,他们不停地寻问谭焜各种问题,谭焜耐心满满地回答他们的问题;谭焜还教他们学习中文,几天下来,小运动员们都已经会说“你好”“你今年多大了”“好的”“谢谢”等,甚至可以用夹杂着英文的中文与谭焜进行简单的对话。

  哈萨克族女孩迪达尔——“我要展示新疆青年的风采”

  22岁的哈萨克族女孩迪达尔来自新疆塔城裕民县,谈及担任青奥志愿者的初衷,她说:“我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回馈社会,传播正能量,向世界展示新疆青年的风采。”

  迪达尔在东南大学学习、生活了2年,一直被这所高校浓浓的爱包围着。7月底,东南大学青奥志愿者培训在九龙湖校区进行,因为迪达尔的饮食习惯跟大伙不同,她每天中午都要独自吃饭。人文学院刘晴同学把自己的自行车借给迪达尔,让迪达尔骑自行车去吃饭,刘晴自己则顶着烈日步行。进入龙江体育馆以后,刘晴同样面临吃饭的难题,龙江体育馆带队的邱峰老师非常细心,他专门找大伙讨论如何让刘晴吃好午餐。最后,大家决定轮流陪迪达尔出去吃饭,让她的午餐“不寂寞”。7月底,得知开斋节即将来临,同学们纷纷为迪达尔送上祝福,让她深受感动。

  迪达尔在龙江体育馆服务,这个体育馆的所有志愿者均来自于东南大学。迪达尔被分配到志愿者之家工作,每天清晨,体育馆刚开门,迪达尔就要工作;深夜,所有比赛项目都结束了,她才能下班。迪达尔和小伙伴们把志愿者之家打扮得很是漂亮温馨,还DIY了很多精美的海报和琳琅满目的装饰品,让志愿者们在这里享受家的温暖和惬意。此外,迪达尔还负责为所有志愿者签到,发放纯净水、早餐,打扫志愿者之家,播放录像等,被大家唤作“勤劳美丽的小蜜蜂”。

  留学生塞拉和萨米蒂:“在南京为自己的同胞服务,感觉真棒”

  在东南大学的NOC助理中,有几位留学生特别引人注目。塞拉和萨米蒂就是其中的代表。目前无论是萨拉还是萨米蒂,都卯足了劲,准备向自己的同胞展示最美的中国,为他们提供最周到的服务。塞拉说:“在南京为自己的同胞服务,感觉真棒!”

  留学生塞拉是个也门的小伙子,今年24岁。因为从小就使用各种“中国制造”,塞拉对中国充满了憧憬;又因为打小就喜欢在工地上观察中国工人盖楼,所以对土木工程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11年,塞拉成为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大一新生。 塞拉热爱篮球和羽毛球,作为体育爱好者,去年亚青会期间,他身穿自己的民族服装,参加了文化小屋和闭幕式的活动。今年,他成为一名正式的青奥志愿者,并且实现了服务自己祖国的夙愿。青奥志愿者培训时期,正好赶上塞拉他们民族的斋月,在那一个月里,塞拉每天凌晨到晚上7点半都不能进食、喝水。每天白天,塞拉都饿着肚子,但他仍然认真地参加青奥志愿者培训,毫不懈怠。晚上培训结束后,他才去超市买点蔬菜或者肉类,给自己做点东西的充饥。

  东南大学本科生萨米蒂来自美丽的热带岛国斯里兰卡。萨米蒂三年前来到中国,之所以选择东南大学,是因为热爱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东南大学的这个专业在全国排名第一。萨米蒂很享受在中国的大学生活,在她的影响下,她的妹妹近期也准备来中国留学。因为喜欢运动,也喜欢美丽的南京,萨米蒂报名参加了青奥志愿者的选拔,和塞拉一样,她也是NOC助理,也服务于自己的祖国。NOC志愿者分组之后,萨米蒂的小伙伴、同为NOC助理的张麟昊第一时间给斯里兰卡代表团团长发邮件,告诉对方他们的同胞萨米蒂即将担任斯里兰卡NOC助理。斯里兰卡代表团的运动员们获悉这个消息,都相当高兴。为了迎接自己的同胞,萨米蒂可是做足了功课,她苦学关于中国的历史文化知识,还四处打听,希望找到最好的购物地点。她说:“我要把中国文化介绍给我的同胞们,我还准备请他们逛逛玄武湖、夫子庙,带他们到性价比最高的地方购买具有中国特色的礼物!”(唐 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