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晨报】“南京眼”曾被设计者亲昵称作“QQ桥”

发布者:许启彬发布时间:2014-08-08浏览次数:558

2014-08-08 南京晨报(第A09版)

 

 

  昨天,我们来到东南大学,采访了青奥村地区总规划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的段进教授。段伯伯可是一个很牛的人,曾经规划设计过南京南站、新秦淮河风景区等工程,这次负责青奥村地区与青奥轴的主要设计规划工作。昨天,他向我们揭秘了青奥村地区的规划设计过程。

  亮点:地下三层立交全国首创

  段伯伯介绍说,这次青奥村地区设计,最令他自豪的是地下三层立交,这在国内史无前例。

  根据南京总体规划,扬子江大道和江山大道交会处是一个三重的地面立交,与广场选址产生了一个很大的矛盾。段伯伯他们经过创新性的思考,干脆把三层立交全部放入了地下,最深的深度达27.5米,这相当于九层楼的高度!

  我们了解到,这种地下立交的做法在国内还是首次,在国内也没有相应的执行标准。比如地下空间因没有参照物容易迷路,地下车速和转弯半径同地面也不一样;地下立交是由不同层面的隧道组成,隧道之间对土的保护层要求也较高。这所有的设计和施工都需精密计算和试验。还有,仅挖掘工作就颇具挑战性,如果操作不当,还会损伤电缆和排水管道,甚至引起坍塌。

  好在在各方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这个大胆的设想得以完美收官。段伯伯介绍,地下立交设计了11个地面出入口分散车流,并预留了过江通道的接口,在施工工程中,还充分利用开挖的基坑形成了两万平方米的地下停车空间!

  揭秘:“南京眼”之前的方案是“飘带”

  段伯伯打开一张效果图,向我们介绍“南京眼”。“其实这座桥一开始的造型不是这样的。”段伯伯透露,最初是英国设计师扎哈·哈迪德提出设计成“飘带”方案,打着圈儿越过江面,符合青奥的青春气息,结果经过桥梁设计、施工单位审核后,认为工程难度异常大且极不经济,被否决了。最后,市领导提出将步行桥和标志物进行一体设计的想法,既满足尺度上的规划要求,又结合步行桥的使用功能,形成了今天的“南京眼”。

  这座桥一开始就叫“南京眼”吗?我们好奇地问。段伯伯笑着说,其实设计人员最初亲昵地称它为“QQ桥”,是因为标志物的造型像两个指环,和桥穿在一起,远看就像QQ一样。

  晨报小记者 武润欣 朱芸菲 指导记者 王晶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