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03 科技日报(第04版)
本报记者 张晔 实习生 张彥会
■打破砂锅
一谈到早教,许多家长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就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事实上,这种说法在专家眼里就是胡闹。请关注——儿童早教该怎么教?
《三字经》、唐诗宋词、英语单词……现在一谈到早教,许多家长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就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各种课程,甚至在幼儿园阶段就把小学低年级的知识学完了。对于这种现象,专家认为简直是胡闹。
近日,“儿童早期发展前沿研究国际会议”在南京举行,中外专家们一致认为:让孩子过早地接受教育,只会适得其反。
五岁前背什么都没用
“其实,在孩子5岁以前,陈述性的记忆是没有的,教小孩背诵是没有用的。”研究脑科学的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韦钰举例说,成年人几乎没有人能够记得自己5岁前朋友的样子,这就说明,5岁前要求孩子记忆是没有意义的,人记忆力最好的时间,实际上是在初中和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
韦钰指出,在幼儿园阶段就让孩子进行大量背诵记忆,这其实是违背孩子成长规律的。早期儿童脑的可塑性最好,但同时也是容易受到伤害的敏感时期,如果盲目进行“智力开发”,盲目给孩子“加餐”,反而会给儿童造成伤害。
教育部儿童发展与科学重点实验室专家杨元魁说,科学证明,儿童是没有学习期的,也就是说,现在社会上的培训机构宣传的孩子开发智力要趁早的说法,没有科学依据。无论是数学还是英语,什么时候都可以学,完全不必赶在某一阶段。
不能忽视社会情绪能力的培养
“早期教育十分重要,但不是对知识的灌输记忆,而是要培养孩子的社会情绪能力。”韦钰这样认为。
“从认知心理学方面看,0—3岁是儿童心理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家长应针对其‘情绪记忆’的特征,和孩子积极进行语言和情感沟通,鼓励孩子在做中学,在与人交往中了解异同,在互动中培育同情心。”韦钰说。
“2岁前的孩子需要和外部环境互动,这有利于其社交环境的养成。”美国科学学院院士Fox表示。
韦钰在报告中指出,国内对孩子的教育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过多关注孩子的高中和大学教育而忽略了儿童早期的发展;二是我们更多地强调科学教育,比如学习成绩。而对于社会认知关注度较低,对社会情绪能力要求较少。
韦钰说,社会情绪能力是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很多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比如自私冷漠、缺乏道德修养,对父母无爱,甚至发展到自杀或杀人,这都是早教出了问题。”
一二年级应该恢复科学课
早期儿童发展不等于就是早期教育,现今有些家长把儿童早期发展简单化为让孩子学英语、数学,其实是不了解儿童早期发展的规律。那么,儿童早期发展应如何把握各个年龄段的重点呢?
专家认为,1岁以前是孩子学习母语的敏感期,这个阶段家长要与孩子多接触,尽量多说,让孩子通过听和观察家长的口型,学习说话。2岁以前是孩子社会性发展的敏感期,这个时候孩子需要的是稳定和带有温暖的养育者,孩子与家长的交流情况将存留在孩子的大脑里,对孩子日后的发展产生持久的影响。而在5岁以前,这个阶段孩子看似像个“小大人”了,可是孩子的记忆能力依然不佳,最好不要做无谓的认知方面的学习,包括上英语辅导班和数学辅导班等,适合多运动。到了青春期(12岁左右),这是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也是学习效率比较高的时候。
可是,儿童早期发展的规律在我国依然没有得到科学的认识,就算教育工作者也经常犯不尊重科学规律的错误。
“小学一二年级应该恢复科学课。”韦钰举例说,我国原来实践了多年的自然课教育,一直是从一年级开始。但在上一次教改中,却把科学课的教育延迟到三年级开始,一二年级的科学教育课变成了“品德与生活”。
她指出,出生时人脑的体积大致为成人脑的50%,到5岁左右就已经增加到成人脑的90%。有人认为一二年级孩子不能理解科学课,实际上低估了儿童学习科学的能力,科学教育早已是国际大趋势。
专家在会议讨论中认为,解决我国儿童早期发展的现实问题,必须依靠教育的科学研究,特别是学习科学的研究。学习科学是一门新的交叉学课,它从心智、脑与教育的视角,用认知神经科学和情感神经科学来研究学习者,以及教与学的过程。我国急需这些科学研究来引导家长和社会,并帮助政府和学校进行教育决策,以防止那些看似科学其实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早期教育行为耽误甚至伤害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