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20 江苏新闻广播
说起“早教”市场那是个火爆,从舞蹈,英语、到数学、古诗等,都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过,在今天举行的“儿童早期发展前沿研究国际会议”上,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呼吁,孩子的“早教”应该结合脑部发育,首先营造一个“温暖的家”。
“就不想输在起跑线上吧,可能都是有这个心理。”
采访中,家长普遍认为孩子小,多报几个班,看看对哪个有兴趣,再进行长期投资。比如一年上万的英语课,各种逻辑思维、心算等,都属于热门课程。对此,教育部儿童发展与学习科学重点实验室博士杨元魁认为,学生记忆最好的阶段是5、6年级和初中阶段,让孩子过早的接触英语等,会适得其反:“双语学习确实越早越好,但是没有语境的情况下就不要去学第二语言,比如说你父母一个是美国人,一个是中国人,这个就是语境,如果你没有语境的话,学外语会让本身母语有影响。什么是母语水平,就像我们说中文完全不考虑文法。”
日本工程院院士小泉英明说,在日本,家长们同样面临着如何给孩子选择培训班。他认为,从人类脑部发展来看,一些基本的功能都是由中脑控制的,要获得技能需要一个驱动力,比如情感,动机,热情:“对于中国的父母来说,首先是要有兴趣。大脑皮层里面有个需要孩子在自然的状态下倾听风声、雨声,这些声音包括很多频率,这些可以刺激人的视觉系统,听觉系统,孩子可以亲身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倾听,这些更有利于他的发展。”
那么,孩子需要怎样的“早教”?美国科学院院士、马里兰大学特聘教授FOX举例:1989年,由于历史原因,罗马尼亚大量孤儿被送往托儿所。美国科学家针对这些孤儿,分成三类,正常的孩子、孤儿院的孩子,以及2岁后从孤儿院接走的孩子。调查发现,孩子的智力等几乎没有差别,情感方面却有不同。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2岁是个敏感期,应该更多的让孩子接触外界:“对于2岁有个社交能力的因素,我们要有一个外界的外交活动能力,这个是所有后天能力的基础,比如数字、阅读能力,这些都是在社交能力养成之后形成的。”
同样,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韦钰看来,孩子在2岁之前,父母首先营造一个温暖的家庭氛围,而不是给孩子过多的“期待”,因为“压力”会影响孩子一辈子:“早期不能去压迫孩子,让他们过度紧张,从身体到智力都会给孩子造成伤害。比如现在的一些记忆性的辅导班,是违背大脑发展规律的。我们的专家研究就是要告诉家长,什么时候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是正确的,什么样的是错误的。”
如何营造一个温暖的家庭?韦钰院士给出答案:“家庭必须有能够提供稳定的温暖的教养者,夫妻两口子吵架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进行,此外,家里穷也别在小孩面前表现。针对孩子训练认知,不必要太早,你可以让孩子去运动和锻炼。”
【江苏新闻广播(南京地区FM93.7)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