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东南大学:志愿者的爱,像蒲公英飞舞

发布者:许启彬发布时间:2014-05-08浏览次数:344

2014-05-08  扬子晚报(第T23版)

 

 

   东南大学一直重视志愿服务工作,把它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从服务亚青到服务青奥,从长期支教到短期支教,从义务献血到担任糖尿病患者的家庭医生,东南学子处处大显身手。东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刘波多次勉励东大学子将自己的人生梦与中国梦紧密结合,要在追求、分享、见证中国梦的过程中,让青春闪亮、人生难忘。

    东南大学的志愿者们被比喻成蒲公英。每当微风拂过,一把把带着憧憬的小伞漫天飞舞,把梦想带到四面八方。东大人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把百年东大的爱播撒到每一个地方……

    本版撰稿 唐瑭 供图 曹育海 丛婕

 

 

    志愿者在装饰后的梦想中心。

 

    东大四牌楼校区。    苏玮带领学生在南京中山陵。

 

   超过4成的青奥NOC助理来自东南大学

    在整个志愿者团队中,NOC助理以工作时间长、涉及内容多、服务领域广著称。所以对NOC助理的选拔要求极高,尤其是语言能力的考察。在2013年亚青会中,东南大学近300名志愿者担任NOC(国家或地区奥委会)助理。在赛会结束后,很多代表团都来信感谢东大志愿者的周到服务。

    2014年青奥会,东南大学有800多名志愿者参与其中。本届青奥共有NOC助理1200余名,其中东南大学占据500多席。换句话说,在所有的NOC助理中,东南大学占了4成多。

    在刚刚落幕的2014年青奥会团长大会中,东南大学136名同学以全面的知识储备、扎实的语言功底、专业的表达方式给各国代表团团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山坳里的青奥课堂

    东南大学团委书记周勇经常说:“贵州平坝对东南大学来说是个意义非凡的地方。”2013年,平坝支教点获批,这是东南大学继内蒙古准格尔旗、江西共青城和陕西延安后成立的第四个支教服务点,东南大学也因此成为全国第一所拥有四个支教服务点的高校。

    为探索一条“长期支教和短期支教”以及“高校、基金会、企业、社区四位一体”相结合的支教之路,东南大学团委、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跟东大校友、现任共青团平坝县委副书记、夏云镇党委副书记的刘睿取得联络,赴平坝齐伯中心小学举办“飞Young 课堂,翼起梦想”暑期夏令营。平坝位于贵州省中西部,齐伯镇位于平坝县西北部,下辖17个行政村,其中13个为贫困村,齐伯中心小学位于山坳里,八成孩子是留守儿童。

    2013726日下午,支教团一行21人在王婧菲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此次名为“梦想支教团”的支教之旅。大家冒着35摄氏度以上的酷暑,带着1000多斤行李,跨过5个省份,经过32个小时的长途跋涉,于28日凌晨之前赶到贵阳。28日下午3时,支教团赶到此行目的地——平坝县齐伯镇中心小学。此后,南京少儿领袖营的5名小朋友以及他们的家长也赶到齐伯,与当地孩子一起参加梦想支教团的课程。他们带去价值12万元的各种物资,包括60双鞋、600件衣物和2000本图书,捐给齐伯的60个享受低保的困难家庭。

    翻开这次支教的课表,有书法课、实验课、国学教育课、素质拓展课等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我为青奥加加油”“青奥运动会”“开眼看世界”等颇具青奥特色的课程。

    “我为青奥加加油”通过教授青奥歌曲、播放青奥宣传片等形式,给孩子们普及青奥知识。肖迪同学为孩子们介绍了亚青会的会徽和吉祥物,孩子们听说亚青吉祥物叫“圆圆”时,纷纷跑上前去,数数“圆圆”身上到底有多少个圆。问及“圆”的含义,孩子们像小麻雀一样叽叽喳喳,有的说“团圆”,有的说“圆满”,还有孩子说是“和谐”。

    孩子们玩起了成语接龙,大家争先恐后地报出体育项目的名字。接下来是“你做我猜”的环节,台上小朋友作出手势,台下小朋友猜是哪一项运动,孩子们高高地举起小手,争分夺秒地抢答。

    肖迪还带孩子们设计起亚青和青奥主题名信片,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想象,画出自己心中的图画。他们有的刻画出比赛时扣人心弦的场景,有的勾勒出运动员登上最高领奖台的欣喜场面,有的则描绘出家乡的山山水水……

    “青奥运动会”其实就是趣味运动会,包括用乒乓球拍颠球,背靠背夹气球,往篮框投足球等项目,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参加了比赛。

    支教队成员的另一个重要计划是为当地的孩子建一个梦想中心。他们用江苏电信支持的费用,购买了笔记本电脑、音响设备、投影仪、地板格等,通过物流运到贵州,再转运到平坝。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所有设备买的都是比较好的,光三桶油漆就花掉了2000多元。校方提供了一间近100平米的教室,林铭洲、陈晓青、曹仪、王楚怡等人用3天时间将教室的四壁全都粉刷了一遍,并且画上了青奥吉祥物砳砳,还有鲜花和绿树,顿时让原本空空如也的教室变成了童话世界。这个世界里有做工精致的座椅,有少儿领袖营捐赠的2000本图书,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甚至还有可爱的黄色小鸭玩偶……

    苏玮:“蒲公英圆梦计划”成就5位孩子的青奥之旅

    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苏玮是一位远近闻名的“爱心大使”,他经常引用东南大学团委副书记陆挺的一席话:“东大人应该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把百年东大奉献、友爱的精神带到每一个地方。”

    苏玮在内蒙古准格尔旗一中度过了一年的支教生涯。在准旗一中,苏玮为200多名学生上化学课。他找到最需要帮助的一批同学,行程720公里,对其中最困难的孩子逐一进行家访。

    看到当地老旧的街道和遍地的豪车,苏玮思索着一夜暴富的准旗当前存在的问题。他发现在GDP高歌猛进的同时,当地仍然还有为数不少的贫困人家。在支教还剩下100多天的时候,他发现有个17岁的孩子连县城都没去过……苏玮下定决心,每天攒10块钱,带着这个孩子去一次南京,让她看一看即将召开亚青会和青奥会的城市,他把这次行程定义为青奥之旅,取名为 “蒲公英圆梦计划”。

    之后,苏玮又通过微博进行募捐,希望多带几个孩子到南京。最终他一共募集到22500元善款,带5个学生来南京旅行,花掉10300元,余下的1万多元则捐给东南大学江西、内蒙古、贵州、陕西支教点的贫困学生。

    这次青奥之旅,苏玮带着孩子们参观了亚青村、游览了青奥公园。苏玮发现,这不仅仅是他们的第一次旅行,还有很多意外的“第一次”,孩子们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走进图书馆,第一次徜徉在大学校园,第一次见到国际化的体育场馆,第一次吃麦当劳,第一次看到长江,第一次听到蝉鸣,第一次吃到莲藕。孩子们深深记住了这座承办亚青和青奥的著名古都。

 陶涛:年轻的“老牌”志愿者

  

    陶涛是东南大学交通学院的研一学生,他可是个老牌志愿者。早在20108月,上大二的陶涛和同学们一起赴甘肃天水看望学院资助的“春蕾女童”。当踏进女童陈敏艳家门的那一刻,他被深深地触动了:家徒四壁,母亲去世,父亲外出打工,年幼的弟弟,年迈的爷爷……谈到家里的现状,小姑娘的眼里掠过一丝忧伤,但是很快她就拂去愁云:“我想好好学习,让爷爷和弟弟过上好日子!”从那以后,陶涛决定,将志愿服务当作一项事业来做。

    大四那年,陶涛带领十几个同学来到南京启明星益智儿童培训中心,陪伴自闭症儿童,每周至少去一次。本科毕业,他又去了江西共青城支教一年,在那里他教授小学一年级数学并担任班主任。一年级小孩正是“七岁八岁狗都嫌”的年纪,陶涛用自己的爱心和坚持换来了孩子们的巨大改变。一年后,原本学习成绩很差的陶博恩数学常考100分;原本跟同学关系不好的卢梓仪成了体贴入微的小班长;沉默寡言的聂文琴有了很多好朋友……

    201388日,刚刚从江西回宁不久的陶涛赶赴亚青村,陶涛可是“日理万机”:在服务办公室,负责开闭幕式人员集散工作;担任行政中队中队长,负责30位行政助理每日的工作安排、考勤和工作总结;担任交通组组长,负责每日志愿者往返亚青村的车辆安排。

    

  张锦虹:出色的“复合型”志愿者

    20137月中旬,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张锦虹参加了在晓庄学院举行的亚青会骨干志愿者夏令营,并在培训期间被选为东南大学亚青会志愿者工作团队教务组组长,还成为东南大学团委志工部部长张璐老师的好帮手。

    今年,作为东南大学青奥会志愿者团队的大队长,她参与了志愿者的招募选拔。面试结束后,又协助对录取的900余名志愿者进行备审信息的注册与修改并安排、组织对志愿者的培训。

    2014325-29日,她带领东南大学136NOC助理参与第二届青奥会团长大会,协助组委会管理所有的志愿者,安排、联系每日的往返班车,组织志愿者集体乘车、就餐;做好东南大学NOC助理的考勤工作。作为NOC助理,她为牙买加代表团团长提供志愿服务工作。协助牙买加团长入住酒店、登记报到、领取材料、参加相关会议。

   塞拉:青奥志愿者中的洋面孔

   

    在东南大学的青奥志愿者中,有一个小伙子特别引人注目,他就是土木工程学院的留学生塞拉。塞拉1990年出生,他从小经常看到中国人在家附近盖房子,加之所用的日用品大多写着“Made in China,小伙子对中国产生了深切的向往之情。2011年,经过层层选拔,塞拉成为东南大学的一分子,还如愿学到了自己心仪已久的专业——土木工程。塞拉很享受目前的大学生活,他说:“也门的大学老师喜欢用PPT,好多学校不用课本,我喜欢中国的教科书!”

    塞拉爱好广泛,虽然来自足球运动盛行的国度,但是他热爱篮球、羽毛球。去年亚青会期间,塞拉先后参与了文化小屋演出和闭幕式的民族服装秀。今年,他成为一名正式的青奥志愿者。目前塞拉是索马里的NOC助理。如今,塞拉正积极准备,加紧熟悉南京各大景点,力争做一名优秀的青奥志愿者。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