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07 凤凰网江苏频道
索契过后,即待南京。
今夏8月,世界的目光就将聚焦古都。有人说,这是南京首度与奥林匹克结缘。其实不然,百年前的二十世纪初,南京或南京人,就以各种形式参与到奥林匹克的事业中了。您知道吗?中国的奥委会就成立在南京;中国参与奥运的第一人就是金陵大学的毕业生……青奥会前,不如再看看这些人的故事。他们的经历,描绘出中国第一代体育人奋力拼搏的画卷。
东南大学党委书记郭广银、1948年奥运会男篮主力吴成章吴成章共同为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成立大会旧址纪念碑揭幕
中国奥运梦起源于南京
在民国时期,承担今天国家奥委会职能的机构,名叫“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1924年成立于国立东南大学的化学教室。
日前,有南京本地学者考证出,奥委会工作人员就在鼓楼区匡庐新村12号办公。研究此事的江苏省近代史学会会员、南京市地方志工作者胡卓然建议,青奥会前,应在这些见证历史的重要地点,树碑立文。“要告诉各国小选手们,南京不仅有先进的场馆与服务,这里也是中国奥运梦起源的地方。”
奥委会成立后便开始颠沛流离
但协进会一诞生,就开始颠沛流离。工作人员们曾暂在上海《申报》的报馆里办公。而后,在法租界租赁了130多亩土地建设了中华体育场,在上海延平路租用40亩土地建设了申园足球场(现为静安区工人体育场)。“体育场办赛售票,是协进会收入的唯一来源,几次想把办公地迁回诞生地南京都没能成功,就是因为回来后就没有门票收入了。”胡卓然说。
抗战开始,协进会又迁至重庆。1945年9月7日——胜利日之后仅4天,协进会就正式决定“将总会会址迁返南京”。但工作人员抵宁后发现,战后“南京房屋极感缺乏”。“政府、企业等等,所有的机关单位,都在迁回南京,协进会想找一个像样的房子,根本轮不上。”但这挡不住回家的脚步,时任国际奥委会委员、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总干事董守义先行出发,“同家眷住在安乐酒家(后为江苏饭店)后院一间小屋里,筹备体协的迁移工作”。
图为中央大学体育馆旧址。
回到南京后只能搭棚子办公
协进会为了尽早在南京运转,毅然选择使用活动房屋,搭成临时办公用房。根据全国政协编撰的《文史资料存稿选编23:文化》,董守义的夫人邝亚英,曾经回忆了会址刚迁至南京的困难情况:“(董守义到南京)数月后,在南京偏僻地区——剑阁路找到一块空地。有了地址,又愁建筑,会里没有经费基金,无法兴工。幸此时美军撤走,留下一种‘活动房子’,能够折除和移动,外表像一个长面包式,占地很大,夏天热,冬天冷,但里边可以分作大小房间,大间能容五六人办公,隔为小间能作宿舍和休息室等用。”
虽然在今天看来是“违建”,但就是这三栋活动房,中国第一代奥运人终于结束了多年的奔波,开始在南京落脚。“协进会工作人员带着家属挤在一起,活动房是住宅加办公室,条件很艰苦。”胡卓然告诉记者,当年工作人员中的马凤阁仍在世,今年已经99岁了。
60年前的规划图,定位曾经的办公地
1947年7月的国际奥委会公报上,协进会的地址为:7.Chien Ke Road,Nanking。“Chien Ke Road是韦氏拼音,即剑阁路的音译。”至此,工作人员在南京拥有了自己的固定地址:“南京市剑阁路7号”。但斗转星移,门牌号码变更,当年的7号早就不是现在的7号。胡卓然一直希望,找到协进会的具体办公位置。而60年前的一张规划图,终于揭开谜底。
在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保存着一本1953年测制、印刷的《南京市房地产平面图》。在剑阁路片区的规划图中,记者看到了标注为“7号”的建筑平面图。它们在宁海路、剑阁路、汉口西路、匡庐新村包围的地块中,而且有多栋,并标注为“无产权”。“这与史料记录的搭建活动房相符。”根据定位结果,当时“剑阁路7号”与今天的匡庐新村12号更接近。现在,这里是一栋上世纪80年代式样的六层居民楼。而今天的剑阁路7号,则迁移到马路对面。
>>延伸
协进会成功组织中国三次参加奥运
在三栋活动房里,总干事董守义等协进会工作人员,随即开始了1948年第十四届伦敦奥运会的准备工作。1947年他们在新街口的交通银行南京分行(今中国工商银行南京市分行),开会组建代表团。翌年5月起,选拔出的各运动队运动员陆续在南京集合。6月下旬,代表团大部分的运动员和工作人员,在南京进行授旗仪式后,出发赴英国伦敦参赛。
胡卓然告诉记者,“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先后以中国国家奥委会的身份,组织代表团参加了1932年、1936年和1948年三届奥运会的比赛。
新中国成立当月,协进会即在北京改组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1954年5月,国际奥委会承认“总会”为中国奥委会。“我建议在青奥前,南京市在协进会的诞生地——东大,以及办公地附近划出空地,为第一代奥运人树碑立文。”胡卓然说。
中国奥运“第一人”是金陵大学毕业生
大家都知道,刘长春是第一个参加奥运会的中国运动员,1932年7月8日,他参加了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10届奥运会。但代表中国出席奥运的第一人,则是金陵大学体育专业毕业的宋如海。
1928年,第九届奥运会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举行。中国虽未派遣运动员参赛,但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负责人王正廷,布置宋如海作为代表出席奥运会。宋如海出席观摩的行为,即成为了中国正式参与奥运会的起点。胡卓然告诉记者,对于宋如海出席的意义,王正廷曾说“……立国族于大地上,任何事业,均应有所观摩,而始有长足之进展;故运动亦应为国际化。去年全国体育协进会推派宋君如海前赴荷兰参加第九届世界运动大会,即此意也”。
宋如海1890年出生于安徽,1916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南京金陵大学是中国最早开展现代体育活动的大学之一。1914年5月,金陵大学成为“华东各大学体育联合会”的六大高校之一,联合会每年定期举办田径和各项球类比赛。
宋如海毕业后,旋即到武昌从事体育工作。1924年7月5日,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在南京东南大学校园里的化学教室成立,宋如海是与会代表之一。
奥运会上首位中国裁判也来自南京
1936年柏林奥运会男篮决赛,裁判员跟着运动员们折返跑,一口流利的英文,做出精准的判罚。在金发碧眼中,他却是一张东方面孔。他叫舒鸿,来自中国,曾是国立东南大学体育系的副教授。这是世界体育界对中国的认可,但也是来之不易的。
1928年,上海举办了一场篮球比赛。赛前,舒鸿向比赛组织者提出建议,“中国人参加的比赛,一定让中国人执法。”但没想到,答复是:中国人体质差,不能做裁判。舒鸿向美国裁判协会申诉,最后决定,采用考试的办法优胜劣汰。申请执法这场比赛的9名中外裁判统一参加考试,试题由当时最为权威的“美国裁判会”提供,并由其阅卷打分。竞争十分激烈,4名中国考生发挥出色,其中最高94分,最低88分,而参加考试的美国5名考生仅一人及格。就这样,舒鸿等4名中国人拿到了第一批国际裁判资格证书,还被吸收成为美国裁判协会会员。在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上,篮球第一次成为正式比赛项目,21个国家参赛。作为中华体育代表团的篮球教练兼保健医生,舒鸿到德国后被大会聘请为篮球裁判员和拳击赛裁判员。最后,篮球决赛在美国队对加拿大队中间展开。由于双方对裁判人选要求很高,经协商,大会决定聘请舒鸿担任奥运史上颇具意义的首次篮球项目决赛的裁判员。
舒鸿来自浙江慈溪,早年留学美国。1925年回国后,舒鸿来到南京,担任了国立东南大学体育系副教授,教体育术科。舒鸿将国外的先进技术打法带到南京,和东南大学的同学们一起切磋篮球技艺。在南京期间,舒鸿还参与创建了中国第一个裁判员组织——“中华运动裁判会”,并担任会长一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