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15 新华网江苏频道
不知不觉,大学已走过近三个年头。从进校那天起,我就与所有东大学子一样,一直在追寻“止于至善”的真谛。冥冥之中,我与志愿者身份结缘,大一以来,我始终坚持志愿服务,奉献爱心。我付出的是青春,是汗水,是热情,是无私的爱心,而我收获的则是一种幸福,一种崇高的情感,是他人的尊敬与羡慕,是自己生命意义的拓宽。这些志愿服务的日子,教会了我一个重要的人生感悟:
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不仅仅依靠“语言”,更多的,应该是“爱”。
一、服务校园·止于至善
志愿奉献,其实就是帮助身边的人和事。我很幸运在入学之初得到同学们的信任,担任计算机学院 090114 团支部的团支书,并最终带领支部获得东南大学“国旗团支部”提名奖。这里,是我深爱着也是我挥洒过汗与泪最多的地方。当大三的我作为优秀团支书的代表在校团委组织的新任团支书培训班做分享时,我并不认为自己是优秀的,只能说是幸运的。幸运的是在最美好的年华遇到了最对的人,那就是 090114ers。计算机学院亦然,大二时我毅然辞去其他社团组织的职务,以实践部副部长的身份进入院学生会,四个月后通过竞选成为院团委副书记,在我看来,院会乃至所有的学生团体,宗旨都是“服务同学”,我们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在学院“服务”的两年来,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大家长,看到同学选不到课便联系教务统一解决,要过圣诞便号召院会拼点子给同学们送惊喜,各项活动前都没日没夜的审策划核对细节……2013 年 12 月,我作为“优秀学生干部”告别学生会生涯,但我依然关心院学生会的发展,并主持了我院首届“971 院长教授论坛”。
2013 年 10 月,我加入了南京团市委宣传部大家庭,作为东南大学的联络员,我的职责就是挖掘展现东大人风采的新闻。记得有一次团市委老师激动的打电话说我的一条微博被中国大学生在线转发了,已经过几千了,我也因此成为五所高校的队长。当然,我宣传的重点还是南京青奥会,努力将东大人的青春正能量传递给更多的人。
此外,我还在院系、校庆、迎新、“三代会”期间担任志愿者,得到了校外媒体及东大校报的关注与报道。这些美好的经历不仅使我结交到很多志愿者朋友,更让我体验到了奉献的快乐,为我之后的志愿之路奠定坚实基础。
我在食堂询问阿姨的工作情况,阿姨们看到照片墙很开心:食堂收残看起来并不复杂,但我们很快发现,收残环境十分恶劣,脚下都是油,一不小心就会滑倒,而且双手不停接放直至发抖。可当疲惫不堪的我们听到阿姨们说:“再脏再累我们都不怕,只是希望孩子们能节约粮食,粒粒皆辛苦”时,我们对劳动者充满了敬意。
我在筹办与体育馆建筑工人联欢会期间,带着同学们前往工地,实地了解他们的饮食、住宿和工作情况。他们几乎都是外来务工者,生活条件简陋,可是,在我们与工人们的谈天中,作为男子汉,他们都以最质朴的语言表达着对家庭的担当和责任,尽管工作繁重,无比辛苦,他们都因心中有对改善家庭条件的期望、有让孩子过得比自己更好的梦想而不断坚持!
我与宣传委员加班赶制照片墙,并在活动后召开总结会:还记得一次讨论会上,我说到一半突然发现想法有误,缪磊站起来微笑着说:“团支书别急,你说怎么做就怎么做,我们大家相信你!”感恩节前一天,我陪宣传委员刷夜做照片墙,没有疲倦,没有抱怨,看着大家为了支部这么努力的身影,心里暖暖的。而当我为答辩连续几天深夜工作时,舍友的一句:“加油,早点休息!”也让我充满了为支部奉献的能量。
二、服务社会·行者无疆
1、农民工子弟小学支教,传递温暖与希望
志愿奉献,是一种薪火相传。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享受着最好的教育资源,但与此同时,很多农民工子女、祖国西部的孩子们拥有的教育资源,确是如此贫瘠。
2012 年 4 月,我组织支部开展了“大手拉小手”——红山外来务工子弟小学支教活动。虽然在联系学校时十分很坎坷,但因为对给孩子们带去知识的渴望,我坚持了下来。我教学前班的英语及美术,带着孩子们做游戏、吃蛋糕,看着他们脸上的幸福表情,地铁转公交、烈日下的苦楚统统不见踪影。
此后,我在红山小学支教得到了团中央宣传部王郁松副处长,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刘波老师的关心与肯定。
支教满一年后,我主动与红山小学校长申请由我院低年级同学继续支教,让支教活动得以传承。作为它的开拓者,我也会继续关注这一活动,努力将东大与农民工子弟们通过支教之路紧紧相连。
集体生日:我给两个学前班的小朋友讲故事、猜谜语、教英语,与 70 多个孩子一起许愿,看着他们吃蛋糕时脸上洋溢的单纯与快乐,地铁上的拥挤、烈日下的苦楚统统不见踪影,而看到窗外更多艳羡的眼神,我知道,我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心理交流:我们在黑板上教孩子们画羊,他们对新鲜的东西充满了好奇心。
读书节:我带孩子们诵读《弟子规》、给他们讲经典故事,可是,我也发现,个别同学因为长期缺乏关爱,也发生了一些在这个年纪不该有的变化:有的孩子沉默寡言,表达能力很弱,有的性格孤僻、冷漠,排斥周围的世界。我想到,农民工子弟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来自父母的关爱。而我们大学生能做的,就是给他们带去希望,对未来的希望。
我在校团委举办的第一届“磐石计划”中顺利立项,并在结题答辩中喜获“优秀项目”,也在东南大学“脱颖而出”活动策划大赛中获得了二等奖。
我向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刘波老师汇报支教情况,得到刘波老师高度肯定。我关于支教的微博得到王郁松老师的关注与转发,并鼓励我们传承下去,让关爱和微暖成为东大的一张名片。
2、南京地质博物馆讲解,工科生也可以是文化使者大二伊始,为了搭建为更多南京市民服务的志愿者平台,同时给工科生更多
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在调研了南京多家博物馆的基本情况之后,我一家一家游说,终于用诚意打动了南京地质博物馆,开始了我们支部为期一年的志愿讲解之旅。
我和支部成员一道,坚持每周末去南京地质博物馆志愿讲解,从刚开始的不敢开口,到后来有游客专程为了我而来,我们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此后,我还联系到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团队一起在地质博物馆志愿服务。校团委书记周勇老师也到博物馆询问我关于讲解的情况,肯定我的同时鼓励我们支部继续努力。
2013 年 8 月,我与南京地质博物馆负责人陈彦瑾老师协商后,正式面向全校招募志愿者,经过层层选拔后,现由东大各院系组成的志愿讲解队正式上岗。经我与博物馆方努力争取,东南大学与南京地质博物馆社会实践挂牌仪式将于今年举行。
三、服务盛会,共筑未来
2013 年的亚青,注定是一场高峰体验之旅,一场净化心灵之旅。作为骨干志愿者,我在 7 月离开家乡,奔赴亚青会志愿者夏令营。并被选为 NOC 助理小队长,负责韩国、日本、中国、香港等国家及地区。培训期间,作为队长,我每天备课准备第二天为志愿者们上课;作为宣传平面组组长,我负责给东大官网提供关于我校亚青志愿者的所有新闻稿;同时,我还负责志愿者之家的装修及布置。
赛时,我是日本代表团的 NOC 助理,陪同团长观赛、协助日本官员工作,希望带给他们一个美好的亚青之旅。服务结束后,团长给予我高度评价,并荣获“微笑之星”、“宣传文化之星”、“优秀志愿者”等称号。今年 3 月,我光荣的成为了一名青奥会团长大会团长助理,以及东南大学青奥会宣传队长,成功组织举办了“你好,我是砳砳”的宣传活动,所写新闻稿也得到团市委官方微信“青春南京”的登载。
日本 NOC 助理中唯一一个说英语却可以“听懂”日语的姑娘:作为 7 个人中唯一不讲日语的姑娘,服务刚开始的时候真的非常痛苦。因为日本官员只要有会讲日语的志愿者在时,便会直接说日语,甚至布置工作。这让我非常焦急,因为语言不通,意味着很多工作可能无法做好。后来我仔细听他们说的每一句日语,晚上回去看日本动漫,学会了一些日常用语,但布置工作还是听不懂,只能靠学姐翻译。直到有一天,日本一个男官员手舞足蹈的跟我用日语讲了很久,我理解的居然正确了,他还夸我做得很棒,在介绍给团长时居然说这个小姑娘(我)听的懂日语。这让我既担心又开心,因为原来世界真的很小,语言绝对不是沟通障碍的理由,只要用心。
四、志愿之路,你我同行
去支教之后有很多人问我:花一年时间,每次大中午放弃午休跑那么远只为40 分钟的课,值得么?
疯狂的联系博物馆想要去义务讲解,博物馆负责人都会问我:工科学生来做讲解?为什么呢?
亚青会培训前离开家时,妈妈帮我收拾行李,略带责备但又有点心疼的说:一年也在家呆不了几天,能不去吗?每到这些时候,我就会问自己,值得吗?这是你想要的吗?现在我想说,值得,我不能只为自己而活。因为有了志愿者,世界才得以紧紧相连。无关性别,无关年龄,甚至无关肤色,有关的,只有爱。
胸怀大爱,行走无疆。惟有在青春里尽兴,才能在韶华逝去后无悔。就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你能改变的人做起。去放飞梦想,追寻梦想,让五彩纷呈的“中国梦”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