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蛟龙”副总设计师胡震东大做讲座:“蛟龙号”有能力打捞失事飞机

发布者:许启彬发布时间:2014-03-20浏览次数:231

2014-03-20 江南时报(第A06版)

“蛟龙”副总设计师胡震东大做讲座
“蛟龙号”有能力打捞失事飞机
只要国家需要,可以马上出发 



  

蛟龙号副总设计师胡震讲述他与蛟龙号的故事。 江南时报记者 秦怀珠 摄


  上天入地,是国人数千年来一直怀抱的梦想。昨天,作为东南大学学生科技节开幕式的重要环节,“蛟龙号”副总设计师胡震受邀在该校做专场讲座。

  胡震现场讲述了“蛟龙号”的发展历程,其中最受关注的,当属他针对外界高度关注的失事马航飞机的表述,只要条件具备,“‘蛟龙号用于失事飞机打捞,没有任何问题。’”

  江南时报记者 刘浩浩 实习生 宁辛 通讯员 许启彬

  打捞失事飞机技术上没有问题

  2012年6月30日,“蛟龙号”浮出水面,完成了7000米级海试的全部试验,“蛟龙号”饱满滚圆的造型,传遍了全球。作为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潜水器,“蛟龙号”能否用于已经失事多天的马航飞机的打捞?昨天,这是在场媒体最关注的。

  “蛟龙号可以打捞沉船,比如马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精细打捞,做很细致的活。”针对这个问题,胡震的回答无比自信。他说,潜水器的类型很多,其中无人潜水器只能用于大概的定位,载人潜水器的精确度更高,但也不能靠载人潜水器直接进行大海捞针的搜救。

  “比如打捞一个黑匣子,载人潜水器定位后可以将其很精细地捞起来,但是必须先找到定位,目前还没找到马航的位置,但确定位置是完全可以用上它的,大件需要设备辅助,小件可以直接打捞。”

  胡震说,现场打捞时,“蛟龙号”的作用更高端,可以搭建一个现场指挥平台。“只要国家需要马上就能出发,根据部署和计划来,但现在还谈不上这一步。”不过他说搜救的前提是,不能超越7000米的潜航深度。

  3到4年后普通市民有望下海潜航

  很多人认为,潜水器研究属于国家推动的项目,应该更多适用于国防和军事领域,其实不然,昨天在采访中胡震透露,其实“蛟龙号”主要用于民用领域,如在科学考察、资源调查、环境调查服务等方面。

  “去年,我们还带过记者、科学家下潜,潜到3000多米。”胡震说,成为一名潜航员的标准比当航天员要低很多,除了要胆大心细,还要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因为下水者在如此狭小的空间里工作,首先需要克服的就是心理障碍,也就是“幽闭恐惧症”。

  此外,还需要较强的耐受力,能在幽闭的环境中保持冷静的头脑,而且较好的体能也是重要条件之一,因为深海环境会造成耳压升高,心血管功能损耗。

  当前,在攻克了技术的难题以后,“蛟龙号”开始更多地应用于民用甚至是商用领域,也无需每次都深潜到超过6000米的深度。这对无数渴望探险和向往海洋的人来说,还是非常有诱惑的。

  “目前三到四年还处于实验性运用阶段,正在培养机制,条件成熟后将形成开放的体制,普通人就可以申请下潜。”胡震向记者透露说,目前来看,对下潜者没有年龄的特殊限制,只要心理状态达到条件就行了。

  未来将效仿太空建深海空间站

  “今年有下潜西南印度洋的计划,调查硫化物,预计年底执行;明后年有科学调查的需求,最近的6月份,计划到西北太平洋一个富钴结壳区,进行资源和环境的调查。”采访中,胡震还透露了“蛟龙号”接下来的繁忙工作计划。

  胡震说,目前“蛟龙号”已经可以下潜到7000米深度,达到99.8%的海沟,全球不能到达的只有不到10条海沟。目前正在研制4500米级别的载人潜水器,将来还会做11000米级别的。

  “作为国家研制的第一代深海载人潜水器系列,后面可能还将不断推出。”胡震同时透露,我国还将有计划地建设深海空间站,“类似于载人潜水器,可以载更多的人,在海下呆的时间也将更长,”但具体时间目前还在论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