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中央和江苏省统一部署要求,在新一轮援疆工作中,南京市对口支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州伊宁市。两年多来,南京市援疆前方指挥组在中央对口援疆精神指引下,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真情援疆、科学援疆、持续援疆”和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的 “南京援疆工作要走在全国前列”指示精神和目标要求,在新疆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江苏省对口支援伊犁州前方指挥部的指导下,紧紧围绕伊宁市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实际,突出民生优先,扎实推进援疆工作。广大援疆干部扎根当地,无私奉献,克服各种困难,援疆项目涉及安居富民、教育、文化、产业、干部人才和规划等多个方面计43个,资金总额累计为4.6616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已经实施的援疆项目中,先后15次获得州、市各类奖项,多个项目成为自治区、州现场会观摩点。南京援疆指挥组还积极协调后方单位开展各类对口支援和爱心帮扶活动,总价值累计近1300万元。
思路创新 彰显五大特色
南京市援疆工作坚持理念思路创新,高标准实施援建,打造援疆的南京特色品牌;坚持规划先行,发挥南京教育、医疗、人才等优势,又充分考虑受援地实际情况,得到受援地党委、政府和各族群众的欢迎;把“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的理念体现在干部人才、规划等援建项目中,彰显了南京援疆特色。
以“走在全国前列”为目标,高标准定位援建 南京援疆指挥组提出,每一个援疆项目都应是精品工程,起到引领示范效应,力求“第一”或“唯一”。在项目实施中,坚持规划先行,组织南京知名规划专家全程参与前期踏勘、整体规划、单体设计。在安居富民工程建设中,始终坚持“全州第一,全疆一流”的目标定位,建成项目多次获得自治区和州市表彰;整村推进示范点之一的下苏拉宫村安居富民工程,不仅被确定为建设部2011年安居富民现场观摩会观摩点之一,还在中央第三次新疆工作会议上,得到高度评价。托格拉克乡育肥牛基地项目实行现代化“公寓式”养殖模式,其规模居全州首位。该项目预计可实现年收入1000万元,全乡农牧民人均年增收1000元。达达木图乡设施农业基地也已成为伊犁河谷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农业旅游观光基地和农产品出口展示基地。托特科瑞克社区和赛里木社区阵地、爱心超市的建设,先后接受了中央、自治区领导视察,得到充分肯定,并被确定为自治区和自治州现场会观摩点,有关经验在2012年全疆援疆支持基层组织建设会议上做了介绍。
以理念思路创新为先导,展示南京援建水平 援疆不仅仅是项目、资金,内地先进的理念思路也很重要。喀赞其民俗旅游景区建设中,先后借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清明上河图”的现代投影技术,全新设计建设了“喀赞其民俗风情图”。在社区组织阵地建设中,除了一流的硬件设施,研发的“伊宁市社区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已先后接待自治区、各地州、伊犁州各县市百余批人员参观考察,并根据新疆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安排,进行专题演示汇报。将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引入干部人才培养中,依托东南大学在伊宁市设立的可授予国民系列本科学历的校外学习中心,在全疆干部人才援疆中尚属首创。
以打造特色品牌为核心,扩大援建工作效应 援疆工作不是单纯的项目建设,南京援疆指挥组通过硬件与软件相结合,完成项目与提升层次相结合,以系统化、精细化援建打造特色品牌。在援疆工作中,将基本建设类项目与人才、文化、产业、规划相结合,将民生类项目按体系化要求统筹推进。突出以下苏拉宫村和园艺场两个安居富民整村推进示范点建设为重点,全力打造全州乃至全疆有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典范。以喀赞其片区为民族文化的代表,通过保护性开发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让民族文化焕发新的气息,成为伊宁市文化旅游的新名片。以打造规划信息化移动服务平台为支撑,不断提升伊宁市规划决策科学化的新能力。南京市援疆指挥组负责人表示,一轮援疆工作的周期只有三年,项目建设总是有限的,看得见的,援疆干部会离开受援地,创新的理念、先进的思路是带不走的,南京援疆要尽可能留下带不走的理念和思路,为受援地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上级要求与地方实际相结合,完善援疆的科学性 中央、省和新疆自治区、南京市对援疆都有明确要求,各级领导来伊宁市视察时也提出了许多指导性意见。南京援疆工作准确把握上级要求,在统筹经济、教育、卫生、科技、干部人才、规划和产业等各类援疆的基础上,明确援建重点和方向:把握“民生优先”的要求,在发展思想上更加突出民生,在资金投入上重点保障民生,在产业发展上着力带动民生,在项目建设上优先改善民生,所编制的2011—2015年五年规划中,安排安居富民、教育和卫生等民生类项目援疆资金累计达6.022亿元,占五年资金总额的约70%;在2011—2013年已经完成和正在实施的项目中,民生类项目占三年援疆资金总额的约69%。同时,与伊宁市积极沟通,紧紧围绕伊宁发展实际和各族群众需求,坚持把援疆规划、计划编制纳入地方十二五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重要内容,与伊宁市的当前和长远发展同步谋划、同步实施,形成良性互动的工作格局。南京市援疆指挥组相关负责人表示,工作思路、理念是要创新的,但受援地的实际和各族群众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离开这一客观存在,援疆工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不可能做好。
规范管理和健全机制相结合,有序推进援建工作 南京在援疆工作中严格执行省援疆前方指挥部关于项目、资金管理的规定,项目实施中,实行“条块结合”方式,科学统筹援疆指挥组内部工作力量。条,即每个援疆项目都明确联系人,实行全程跟踪负责;块,即让来自建设、规划等专业部门的干部,为项目建设程序、规划等把关,并开展项目绩效考核。与伊宁市建立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共同实施周查、月报、季评、年考等制度,特别是伊宁将援疆工作纳入市四大年度绩效考核,有效整合工作力量,推进援疆工作的组织开展。在资金管理上,按“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的要求,制定南京援疆资金拨付管理办法及拨付规范程序、向省前指申请援疆项目资金规范程序等。
特色鲜明 实施五类项目
自2011年以来的两年多来,南京援疆指挥组按照项目实施“创特色、出亮点、求实效”的方针,高标准推进所有项目,做到规划高水准,质量高要求,安全零事故,进度有保障,手续必完备,操作遵规范,效益求最大,成效明显。
民生援疆成效明显 民生项目涵盖了住房、就业、教育、卫生、养老、社区和惠农等方面,进一步健全伊宁市民生保障体系。在安居富民工程方面,2011年—2013年累计规划投入援疆资金1.8165亿元(含基础配套设施),总计实施涉及8乡2场1镇1.335万户安居房和250户游牧民定居房建设,总建筑面积达110万平方米,2011、2012年8665户安居房和100户游牧民定居房、基础设施建设已竣工并交付使用;2013年4685户安居房、150户游牧民定居房及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部完工。在社会事业方面,完成伊宁市金陵中学、人民医院、敬老院等类项目,累计投入援疆资金约1.1亿元。金陵中学项目包括2011—2013年跨年度实施的校园建设、数字化绿色生态校园建设,已全部竣工并交付使用。人民医院项目包括购置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对医院综合楼进行标准化建设和特色专科及数字化建设,其中2011年购置的CT等设备已投入使用,2012年标准化建设已完工,2013年特色专科及数字化建设正在进行设备采购和有关功能区域建设。敬老院项目主体已全部完工。达达木图乡设施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和托格拉克乡育肥牛养殖基地两个惠农项目,援疆资金累计投入1600万元。基层阵地及社区爱心超市建设,累计投入援疆资金1424万元。基层阵地建设包括2011年建设的托特科瑞克和赛里木社区阵地、下苏拉宫村和园艺场村级阵地、2012年建设的都来提把格社区阵地,以及2012—2013年实施的社区管理和服务信息化建设。总建筑面积近6000多平方米的5个基层阵地全部竣工,2011年建设的4个当年即投入使用;包括干部日志共享、便民呼叫系统、网格化管理等12个功能模块的社区信息化软件,2012年成功研发后并在两个社区推广试用,今年6月底将覆盖伊宁全市93个社区。2011年在92个社区普遍建立的“爱心超市”,已使2万多人受惠,获得2011年伊犁州组织系统创新奖最高奖项“金谏奖”。
干部人才援疆特色鲜明 2011年以来,援疆资金在干部人才培训交流方面投入约6030万元,累计培养培训干部人才近5000人次,为伊宁发展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干部人才力量。两年多来,结合省援疆前方指挥部署开展的“六大行动”,通过“请进来”和“送出去”等方式,先后举办中青年、旅游、民生、规划、农牧业、妇产科专题、儿科专题、审计业务等不同专题十多个培训班,以及两地医学高级论坛和教育研讨会;分7批完成市、乡、村三级403名干部赴南京轮训任务;积极创新培养模式,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依托东南大学优质教育资源,建立了东南大学伊宁市委党校远程校外学习中心;三年连续实施开展1120名未就业大学生赴内地培养实习工作(在全疆同类县市中人数最多,投入援疆资金最多,承担培养院校最多),为此南京后方各级在援疆资金外又累计投入近4000万元;今年还将按实施方案,举办第二期两地医学高级论坛和南京名师走进伊宁、南京援疆医生基层行巡回义诊等活动。此外,在选派13名援疆干部、两批28名专业技术人员援疆的基础上,先后选派4批32名南京医疗工作者、15名伊宁医疗工作者开展双向短期挂职交流;12名南京骨干教师、19名伊宁教师开展双向交流学习。两年多来,南京援疆医疗工作者共接诊病人近4000人次,会诊221例,主持参加各类手术242例,引进新技术项目34项,其中16项填补伊宁市技术空白;特别是援疆医生成功实施的“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性骨折”微创手术、“创伤性踝关节骨折脱位”精确内固定手术等在伊宁均属首例。
文化援疆亮点突出 突出伊宁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挖掘,以及两地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一是实施喀赞其民俗旅游景区基础配套设施项目。援疆资金总投入4150万元,主要包括吐达洪巴依大院修缮和保护工程、新建伊犁赛乃姆演艺中心和民族手工艺品研发创意中心项目、特色街巷建设等。吐达洪巴依是民国中期当地四大巴依之一,经商足迹曾到达前苏联、中欧一带,创建伊犁首座现代机械技术磨面的面粉厂、首家电灯公司,他的努力形成伊犁近现代工业发展的雏形。复建前,援疆指挥组充分听取当地学者、民俗专家、群众以及吐达洪巴依后人的意见;工程建设时,援疆干部、伊宁市旅游局副局长杨浩几乎每天都扑在工地,维吾尔族同胞亲切地称呼他“浩局长”。该项目于2011年实施完成,民族特色鲜明,现代化4D、投影技术融入其中,深受广大游客特别是本地少数民族群众的喜爱,得到国家、自治区旅游局的高度评价;2012年大院作为核心景点正式开放后,全年吸引接待游客10万余人,提供一批就业岗位;二是援建维吾尔语译制中心。今年,援疆资金投入400万元,主要通过配置现代化专业摄像、录音、编辑等设备,建设3个上下载站点、1个审片站点、6套音频工作站和12套抄、译、校对工作站及中心储存系统,进一步提高伊宁少数民族语言影视节目译制水平,丰富少数民族语言类收看收听节目,不仅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的娱乐愿望,同时也让他们更多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认同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识;三是积极推进两地文化艺术交流。2012年,投入援疆资金50万元,加强两地文化艺术界的互访交流,邀请南京知名艺人参加伊宁2013年联欢晚会,献演精彩的文艺节目;今年投入援疆资金145万元,拍摄制作宣传伊宁文化和援疆成果的专题片,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宣传和推介伊宁。
规划援疆成果丰硕 三年累计安排援疆资金1000万元,重点围绕打造一个平台、形成一批成果、完善一套制度、培养一支队伍的工作思路,实施援建伊宁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援助规划编制项目、开展规划人才培养和规划信息化建设等。2011年促成伊宁市规划局与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签订为期三年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连续两年组织伊宁规划人员参加“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等高端学术会议,促进与国内规划界的交流和学习,拓展规划视野,更新规划理念。先后邀请7批累计60多人次的南京规划专家来伊宁开展工作,引入南京规划专家常驻伊宁,形成了《伊犁河两岸景观带城市设计和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伊宁市合作区西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伊宁市伊犁河两岸发展概念规划》和《伊犁河南岸新区总体规划(2012—2030)》等十八项高质量的设计成果。引入先进规划理念,实施规划信息化平台建设,建立便携规划信息资料库,随时随地为伊宁规划工作提供信息查询采集、工作动态掌握和辅助决策服务。
产业援疆强力推进 自2011年以来,提出“发挥南京信息资源和产业发展优势,开展两地优势互补、宣传引资并举”的产业援疆思路,在援疆资金中安排专项资金进行招商,先后组织参加省前指组织的“百企千亿”活动,在南京举办招商推介活动,组织开展“江苏企业家伊宁市行”等活动;为伊宁引进各类项目近20个,总投资达35.15亿元,其中苏源生物年产万吨L苯丙氨酸项目和牛塘化工氨基酸项目等7个项目已开工建设,誉州气体制造有限公司制气及非标容器项目和荣能新型建材项目2个项目已投产,引进项目可实现工业产值近50亿元;众泰通用航空和投资1亿元的玻璃钢管材等在谈项目8个,明年可开工5个;争取国家资金支持近1亿元。大力推进伊宁边合区与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深层次合作,促进两地园区优势互补产业转移,同时充分利用南京经济开发区的人才优势和成功经验,帮助伊宁边合区完成伊宁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发展规划,先后选派两地园区17名干部双向挂职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