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13 常州晚报(第A12版)
很多人觉得,现在的大学生花得多,可不要忘了,他们其实会想更多办法省钱赚钱;很多人还觉得,现在的大学生喜欢新事物,喜欢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可也不要忘了,过去的大学生也是这么过来的。
记者采访了几位不同年代上大学的大学生,让他们说说他们当时的月生活费。尽管个体不能代表全部,但我们还是可以从这几代大学生身上找到时代变迁的影子。
30年前:每月靠着助学金就能过上舒坦日子
上世纪70~80年代大学生代表袁惠新:1978年~1982年就读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
“那时读大学是公费,不用自己交学费,每个月学校还有17.8元助学金,这笔钱已经足够一个月吃饱饭,还有富余。那时食堂里的菜可便宜了,5分钱一个汤,1毛多就能买红烧肉吃了。聚会的话大概2块钱能够好几个人吃喝到饱了。”袁惠新回忆,当时他们也有一些娱乐活动,比如学校会在礼堂里放电影,1980年以后还会有舞会,但是这些娱乐活动都不用花钱,所以一个月15元就能过得还不错了。
袁惠新还说,当时要是有一辆自行车那绝对值得“炫耀”了,可惜当时他没有。“那时我们上大学的目的和现在不一样,现在是为自己的前途着想,那时我们是抱着很纯粹的报国思想去上大学的”,他说,那时拎着两个大包就去开学了,也就带了些衣服被子,已经算是那时候行李挺多的了,有些甚至一个包就是全部家当。
20年前:省下23元买双回力鞋能穿一年
上世纪90年代大学生代表别锋锋:1996年~2000年就读于东北石油大学
“那时每月大概200元生活费,基本上全用来吃了。学费是每学年1000多元,学杂费、书本费什么的都免的。”别锋锋说,那会要是有个磁带的随身听就挺牛的了,用来听听音乐、听听英语。不过这些在刚进大一那会是不会有的,几乎都要到大二大三自己勤工俭学赚了点钱才会去买。
还有个事他记得特别清楚,那时他省钱买了双回力鞋,想打篮球的时候穿,只要23元,能穿一年,虽然脚受累,但还是挺开心。吃饭剩下的钱就用于购书、买磁带、买生活用品等。
谈起开学时对同学的印象,他回忆,同学之间每月生活费差距不大,外地同学几乎都是坐着绿皮火车去报到,很少有同学是坐小车去上大学的。
10年前:500元一个月,上千的也有
00年代大学生代表T同学:2003年-2007年在苏州上大学
T同学那会的生活费是每个月500元,开支也就分为两部分:吃饭+生活必需品。“我就属于恩格尔系数特别高的那种,大部分生活费都用来吃了,剩下的就用来买点生活用品,没有什么额外的开支。”T同学说,当时她的大学食堂特别好,所以用不着出去“改善伙食”。作为一个“吃货”,她平时吃饭都比别人多点一个荤菜,每月500元还能用得很舒坦。
T同学还回忆,当时出去玩就是去苏州的各个园林,一百多买了张苏州园林类似于“一卡通”的卡,一年里可以不限次数去各个园林游玩,相当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