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31 搜房网
[摘要]南京的老城南,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有故事,这里的一个门牌、一口井抑或是一个地名,都能唤醒老南京人一段美好而难忘的记忆。身为东南大学艺术教授的陶思炎就是老南京人,他打小就在城南长大,在被问及是否受到老城南文化熏陶时,他爽朗地笑了开来,连声点头说“当然了”。
南京的老城南,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有故事,这里的一个门牌、一口井抑或是一个地名,都能唤醒老南京人一段美好而难忘的记忆。身为东南大学(小区网 论坛)艺术教授的陶思炎就是老南京人,他打小就在城南长大,在被问及是否受到老城南文化熏陶时,他爽朗地笑了开来,连声点头说“当然了”。
现在的陶思炎走上了文化研究的道路,在学术上颇有建树。能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上,陶老的心中始终装着一份责任与使命,驱使他不断前行。
聚集地与传承点
老城南是南京文化的“活化石”
青砖黛瓦,溪水蜿蜒,小巷迤逦……明城墙下,昔日老门东正在逐步恢复当年的风采。门东所在的老城南曾是南京最繁华热闹的地方,在当前的文化变迁和发展过程中,城南也比别的地方更多的保留了一些古老的东西。这里有幽深的古井、先人亲植的古树,有斑驳的青石小路、精致的砖雕木雕,有高耸的马头墙、精致的门楼,还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幽深院落。陶老表示,这些古老的街道、古老的民宅和历史上留下的一些传说故事,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消失,不会因为居民的变化而淡忘,不会因为城市的发展而丧失。
老城南当时居者云集,不仅留下了很多历史痕迹,还形成了独有的市井文化,并传了下来。谈及老城南的市井文化,陶老首先想到是自己童年时候玩过的一个游戏,他用手比划给笔者看,沉浸过去回忆中的他看起来有点手舞足蹈。陶老介绍说,南京依城而建,城墙文化也是老城南市井文化中的重要一部分。以前有“正月十六上城头”的习俗,老南京人要在这一天爬城头,为的是走百病、踏太平。史料中就有如下的记载:“岁正月既望,城头游人如蚁,箫鼓爆竹之声。远近相闻,谓之‘走百病’,又云‘踏太平’。聚宝,三山,石城,通济四门为尤盛。”这说的就是正月十六上城头的事。
文化传承要靠文化符号,首先就要有物质文化的支撑,其次是靠文化记忆,通过人们口耳相传活在人们的记忆中。陶老认为老城南是南京文化的聚集地,是一个主要的文化传承点。
“乌衣巷口夕阳斜”
老地名浸出城南文化的厚重
说到老城南文化,地名文化自然是其中之一。陶老表示,老城南地名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或是一段历史,这些地名都在无声地讲述着当年的文化。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李白这首脍炙人口的《长干行》,让我们能想像出这是某个杏花吹满头的六朝春天,在长干里发生的温情一幕;沈万三家的箍桶匠手艺精湛无人能及,慕名前来学手艺的人趋之若鹜,后来附近就居住了许多手艺精湛的箍桶匠,再后来到这里找箍桶匠干活的东家也多了起来,于是渐渐地箍桶巷这个地名就定了下来。
现在的箍桶巷早已没有了过去的影子,陶老认为,箍桶巷和剪子巷等一些因为特殊的行业或是聚居地形成的地名,只要名字还在,依附在地名后面的故事就会一直在。大众只要探究一下,就能知道地名和某段历史或某个故事间的联系,文化的厚重感就这样显现了出来。
地名联结的是南京的民俗、南京的文化,更联结着南京人的记忆和情感。陶老表示,地名承载的这些文化符号,有历史传说的背景,有社会发展史的背景,和特殊的经济发展、行业兴起和历史事件相联系。城市在改造的同时,不能轻易地让老的地名流失,要尽可能地保留下来。
追寻城南文化的根
非遗保护已是亡羊补牢
老城南曾经是明朝的居民市肆,聚集着10万手工艺人的手工业作坊群落,是车水马龙、金融贸易发达的商业中心,也是名门望族的府邸聚居区,更是文人墨客吟诗作赋、抒发情感的胜地。可以说,老城南是南京历史最为悠久、文化积淀最为深厚的地区之一,留下了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
老城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有33处,其中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和金陵刻经印刷技术,是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陶老介绍说,在古代丝织物中,“锦”是代表最高技术水平的织物。而南京云锦工艺复杂,材料昂贵,集历代织锦工艺之大成,位于中国古代三大名锦之首。元、明、清三朝先后在南京设立过“以官领之,以授匠作”的官立织造机构。
说到云锦,就不得不提起白局。白局是南京的民间曲艺,起源于明代织锦工人在南京云锦织机机房的自娱对唱,逐步发展成为南京民间的戏剧曲种。“讲讲唱唱,插科打诨”,陶老用南京话这样介绍了白局的特点。不过让陶老遗憾的是,现在除了偶尔在民俗博物馆还能看到白局外,其他的地方基本看不到了,会唱的人也是屈指可数。如果再不加以保护,白局这门民间艺术就会彻底消亡。
陶老说,在时代变迁的大背景下,各种文化变的流失比较快,即便及时加以抢救,也只是延缓了其消亡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亡羊补牢的工作。陶老希望大家一起努力,而不是仅仅依靠政府:“我们要都加入非遗保护的工作中来,形成合力。这样才能给后人留下更多的民族的记忆,留下更多的历史痕迹,让我们后人知道民族的发展,知道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