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青春主场 1.3万亚青志愿者,90后挑大梁

发布者:许启彬发布时间:2013-08-18浏览次数:761

2013-08-18 现代快报(第A4版)

亚青会志愿者,90后是主力 现代快报记者 顾炜 马晶晶 摄
亚青会志愿者,90后是主力 现代快报记者 顾炜 马晶晶 摄
场外引导员 现代快报记者 顾炜 马晶晶 摄
场外引导员 现代快报记者 顾炜 马晶晶 摄
充满青春活力的“小青柠”
充满青春活力的“小青柠”

  新华社发
  

        当大屏幕上的火炬被点燃时,志愿者李玮情不自禁地跳了起来,“心里一下子满满的”。“这跟看别处的运动会不一样,毕竟是自己参与的,特别有成就感。”这个19岁的男孩说。

  李玮是13528分之一—13528名志愿者从近10万名申请者中被选出,成为第二届亚洲青年运动会中的服务者。

  在这场以“青春”为主题的盛会中,绝大多数志愿者都是“90后”,虽然他们的工作大多琐碎且不显眼,但在这个“主场”,他们很容易就颠覆了人们对于“90后”的一切偏见。现代快报记者 贾磊

  小青柠之

  AB面

  闲时,他们嬉戏玩闹、抱着ipad看书、逛淘宝;

  当工作来临时,这些看似慵懒的年轻人马上就进入了状态

  他和他的小伙伴们“心的选择”

  10万人中选出1.3万

  志愿者(英文:Volunteer),联合国将其定义为“不以利益、金钱、扬名为目的,而是为了近邻乃至世界进行贡献活动者”。我国志愿者协会则将其定义为“不为物质报酬,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志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

  在2013年的夏天,南京亚青会志愿者开始出现在南京的街头、各大体育赛事场馆,他们大多穿着组委会发下的制服,戴着白色的帽子,面庞稚嫩,始终挂着笑容。

  他们是从近10万申请者中选拔出的条件符合者。

  2012年9月17日,南京亚青会组委会面向社会和各大驻宁高校开展了亚青会志愿者的广泛招募工作,通过网络报名、组织报名等方式,共有近10万人参与报名。

  经过亚青组委会志愿者管理中心的认真审核,最终确认了13528名亚青会赛会志愿者的资格。

  这些志愿者中,95.9%是驻宁高校大学生、4.1%由各区县招募的社会志愿者以及宁外海外招募的志愿者组成。

  在经过一轮轮的培训后,这些毫无经验的年轻人逐渐成长为合格的志愿者。

  亚青会期间,他们将穿着“激情夏”制服,为亚青会和这个城市服务。他们主要分为两类:一是赛事志愿者,主要服务比赛场馆,二是城市志愿者,主要服务各类公共场所。

  志愿者的服务领域包括礼宾接待、语言翻译、媒体服务、安全保卫、医疗卫生、交通服务、注册服务、票务服务等。

  根据志愿者的原则,他们没有报酬,有通信补助,在工作期间,可以获得食宿保障。

  个性十足,但这跟工作无关

  “我们组都是"90后"。”在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年轻的志愿者小王一边说话,一边昂起了头。这位来自东南大学的大二学生是“抵离组”的成员,负责在机场迎接抵达南京的来宾和外国运动员,飞机还有几个小时才能到,小王和她的同伴总算是能闲了下来。

  他们却一点都闲不住,在休息室的角落,几位年轻人拿出随身携带的“三国杀”,一边玩着,一边讨论着郭敬明和小时代。

  志愿者生活让他们觉得新鲜,“昨天接待了来自中东的足球运动员,都长得特别帅。”一位女生嚷嚷着,几位同伴则在品评和附和。他们都穿着制服,但仔细看时,却能看到细微处的不同—一位小伙子的腰包上面挂着一把动漫《死神》里“斩魄刀”的模型,另一个姑娘的工作牌背面,则贴上了一个小小的“hellokitty”贴纸。

  休息室里也有安静者,大多抱着ipad看书、逛淘宝或者玩游戏。“他们都很有个性,我们并不反对这一点。”一位带队的老师悄悄地说。

  当工作来临时,这些看似慵懒的年轻人马上就进入了状态。他们提前半小时来到机场国内抵达处,替下之前的“同事”,挺起腰杆,举起手中的标牌。

  看到客人到了,负责接机的小姑娘走上前去,步履轻盈,面带微笑,她用英语熟练地跟客人打着招呼,引领他们签到、坐车后,才重新回来。不可否认,比起他们的大多数前辈,这些年轻人的外语口语流利,而且自信得多。

  “其实一开始,压根儿没想到这些孩子能做得这么好。”南京亚青会组委会志愿者部副部长王鹏说。

  小青柠之

  诞生记

  志愿者组织架构类似企业,各部门负责人成了“经理”,志愿者则类似员工,虽然他们不拿工资。

  90后“员工”遭遇80后“老板”

  80后副总辞职,竞聘组委会官员

  其实王鹏岁数并不大,1983年出生的他,今年也才刚刚30岁。

  “其实整个亚青会的组委会里,都是年轻人,40岁以上的都很少。”王鹏说。2012年春天,在一家企业已经做到副总的他看到了组委会招聘的消息,几乎没有犹豫,他就辞了手头的工作,报了名。

  当时,组委会官员的选拔条件十分苛刻,要年轻,而且要达到一定级别。于是,王鹏很快脱颖而出。

  起初,王鹏以为自己会被分配到跟商业有关的部门,但最终,他发现自己被分配到了志愿者部。

  “这可能跟我的经历有关,在北京奥运会时,我就是志愿者。”王鹏说,2008年,作为江苏省派去北京的志愿者之一,他和十来个来自江苏的队友负责五棵松体育场棒球馆的相关工作。

  没想到,就是这一段经历,让王鹏成了南京亚青会组委会志愿者部13位工作人员中“最有经验”的一位。“我们的工作人员中,有很多都曾经做过志愿者工作,但赛事志愿者,只有我有经验。”王鹏说。当时,在他看来,南京缺乏在如此规模赛事中招募志愿者的经验—在2005年,南京虽然举办过十运会,招募过十万名志愿者,但如今看来,当年的志愿者工作远算不上系统、职业,更像是一场“全民狂欢”。

  而且,尽管南京有着各种各样的志愿者团体,但此次招募的目标却恰恰是这些团体最空白的部分—“90后”在校大学生。想起之前无数人曾经评价他们的“个性”、“自私”和“无纪律”,王鹏的心里“凉了半截”。

  不过,当招募开始之后,出乎他的意料,一切都在朝好的方向发展。

  别处的经验,帮南京指路

  “虽然我们的工作人员经验不多,但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有很多。”王鹏说,在组委会成立之初,志愿者部就开始从国内其他大型赛事中寻觅经验。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8年北京残奥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2012年海阳亚沙会……他们除了安排工作人员到现场观摩学习之外,还专门找来了相关资料,制定相关的招募计划、培训教材。

  2012年9月17日,招募开始了。

  亚青会恰逢暑假,大学生团体是本次招募的主力,除了在各大高校设置招募报名点之外,组委会还开通了网上报名。

  人们的热情出乎想象,短短时间内,有近10万人报名。在了解了各部门和各场馆需要的志愿者人数后,先是确定了1.5万的人数,后来又精简到了1.3万。

  最后,获得招募的志愿者人数被确定为13528名。

  被招募者大多英语出色、形象气质也好,这让许多年轻人在一开始心怀骄傲,他们不知道,课程才刚刚开始。

  培训力度不亚于奥运会

  “实际上,我们综合了北京奥运会等大型赛事的培训教材和相关经验,又找到了社会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才制定了相关的课程和培训教材。”王鹏说,这份课程不仅不弱于北京奥运会和广州亚运会的志愿者培训,而且,还有了新的突破。

  2012年12月至2013年3月,组委会先实施了全体赛会志愿者首轮通用知识培训,社会各领域专家、学者和区县团组织骨干组成的培训讲师团,对志愿者进行了亚青会知识、文明礼仪、赛会英语、心理调适、团队合作、媒体沟通、安全防范、应急救护等内容的培训。

  同时,互联网上还搭建了志愿者在线培训考核平台。

  今年4月初,全体赛会志愿者在线培训和考核工作就完成了。

  今年5月至6月底,组委会还组织了通用知识强化培训,精心研发了志愿精神、赛会志愿者通用常识、场馆运行基本知识、赛会志愿者管理办法等四门课程。

  去年和今年7月,组委会还分别举办了两场志愿者队(组)长夏令营,通过集中培训,让志愿者了解掌握赛时运行管理模式和具体岗位职责。

  今年7月21日起,针对所有志愿者,组委会又组织了为期三周的集中培训,进一步提升志愿者的专业水平和个人素养,另一方面加强岗位培训。

  “点计划”和企业化

  “我也去给他们上了几次课,60%的志愿者,都跟我面对面交流过。”王鹏说,在上课时,他主要是传授自己在北京奥运会上学来的经验。在他看来,南京亚青会志愿者的制度建设上面,已经超过了其他赛事。

  比如说,在场馆志愿者中,有“点计划”的编制—志愿者作为场馆团队人数较多的一个团体,为了编制好这些志愿者的人员计划,需要将场馆设施、运行流线、注册分区与赛时志愿者的岗位对应起来,使赛时工作岗位符合实际需要,不至于有的设施、流线、分区没有志愿者提供服务,而有的岗位出现冗员。做好人员计划的首要措施是将各工作岗位落实到场馆详细运行设计图纸上,形成场馆各业务口,各层点计划图。

  而且,现代快报记者发现,志愿者的组织架构上并不是类似机关式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起来更像是企业。

  “这是跟国际接轨的。”王鹏说,国际奥组委就是一个企业而并非机关,所以在此次亚青会的志愿者组织架构上,各部门的负责人也都成了“经理”,而并非是领导;在组委会与志愿者交流时,也更愿意说“沟通”、“合作”,而并非“指挥”,双方的关系,更像是“同事”,而不是上下级。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大多数志愿者都认可这种组织架构,他们认为,这种不同于学校里那种老师学生的组织架构,更加容易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小青柠之

  成长史

  这些年轻人习惯了“苦中作乐”,组委会也乐于为他们提供保障,让这次工作有了“夏令营”的味道

  另类夏令营,收获友情和爱情

  收获友谊和爱情

  8月16日凌晨2点,东南大学的大二学生武婕跟她的“同事”还没有睡,她们原计划是接一班零点抵达的飞机,没想到,飞机却晚了2个小时。

  这样的事,亚青会志愿者们时常遇到。尤其是“抵离组”,他们的工作时间从赛事前,一直到赛事之后,时间跨度极大。而且,因为晚点的问题,使他们的生活毫无规律可言。

  “经常一晚上只睡3、4个小时。”武婕一边说话,一边打了个哈欠。这个来自盐城的姑娘个子娇小,眼神却充满倔强。

  即便是这样辛苦的工作,也是许多东南大学志愿者们愿意干的,他们的理由简单朴素,“机场至少有空调,在宿舍,却只能"铁板烧"—不同于赛事志愿者和在亚青村的志愿者,“抵离组”没有宿舍,只能赶回学校去住,而且,非工作期间,他们也没有工作餐,只能自己吃食堂。不同于能上电视的赛事志愿者,他们的工作曝光率极低。

  不过志愿者的工作并非全然辛苦,这些年轻人习惯了“苦中作乐”,组委会也乐于为他们提供保障,让这次工作有了“夏令营”的味道。

  王鹏介绍说,大部分场馆和专项团队由于户外温度过高或工作时间过长,均安排2-3班进行轮休。户外工作志愿者每2小时轮班一次,中间休息至少1小时,以减轻工作负荷。

  虽然志愿者工作没有报酬,但组委会依然想到了一些激励措施,比如给予荣誉称号,组织“校园好声音”、“一站到底”、“校园篮球赛”……

  而志愿者们的业余生活显然更加丰富, 南中医和南邮的志愿者们就举办了两校联谊版的“非诚勿扰”,好几处志愿者队伍组织了“杀人游戏”大赛……

  青春总跟爱情有关,有志愿者悄悄地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因为“工作”期间有个“七夕”,那一天,自己队里突然“多了”好几对情侣。

  那些学校学不到的东西

  而且,不管他们有没有意识到,这一整个暑假里,他们已经学到了很多在学校难以学到的东西。

  “首先是更了解南京了,来南京上学两年了,我从来都没有这么详细地去了解过这座城市。”金陵科技学院的大二学生小陈说。

  而在记者调查中,更多的志愿者说,经过培训,他们首先增加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像安全救助知识,以前从来没学过。”

  “比如说商业意识和商标意识。”从公司副总转职为志愿者部副部长的王鹏说,亚青会有许多家企业赞助,其中有饮料也有服装,在一开始,年轻的志愿者们,并不明白赞助的含义,对于分发下来的物资不懂得珍惜。

  在经历过自己的工作之后,他们很快明白赞助的含义,如今,已经很少有人在喝水时再浪费了。更多的人明白了“责任”的含义,开始向环保主义者转变,开始用自己的杯子喝水。

  而知识产权意识也是在工作时形成的—制服配套的白色鞋子被弄脏后,有些志愿者不得不穿自己的鞋子出门,因为商标不同,他们会选择用胶布将非赞助商的logo贴住。

  60%将成为青奥会志愿者主力

  亚青会刚刚开始,明年的青奥会还在准备中。

  因为参赛运动员与参赛国家数量的增多,届时需要的志愿者将会比现在更多。亚青会的组委会希望,这些年轻人中,明年可以有更多人留下来。

  “目前预计的数字是60%,60%的年轻人将会成为明年青奥会志愿者的主力。”王鹏说,之所以对今年志愿者培训下了如此大的工夫,也是希望能够保留“火种”。

  “经过培训和工作,今年的年轻人将成为经验丰富的老手,他们可以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带出更多的优秀志愿者。”王鹏透露,在2012年,招募工作刚刚开始时,组委会希望来自各大高校的志愿者以大一、大二的学生为主,因为他们在一年后不会面临毕业和就业的压力,能够更好地服务青奥会。但在实际操作中,所有人都发现,这有难度。

  “我们不能阻止别人的热情。”王鹏摊了摊手,面带无奈。

  不过,组委会十分感谢目前的这些志愿者,因为他们为亚青会付出了时间、汗水和青春。

  志愿者并非年轻人专利

  实际上,除了绝大多数大学生志愿者,年纪稍大些的志愿者也不在少数。在王鹏印象里,年纪最大的一位是赛场志愿者,他的年纪已经超过了80岁。

  “年轻人有朝气和热情,便于管理,但有很多特殊岗位,需要更专业的志愿者。”王鹏说,这些特殊岗位包括医护、交通等岗位。

  住在汉中门附近的老李,就是这种社会志愿者之一,他今年已经60岁。“市长都说了,南京人都是东道主,在咱的主场,咱能不出份力嘛!”老李生如洪钟。

  他是一位外科医生,被安排的岗位是运动损伤处理。穿着志愿者服装的老李看起来比真实年龄要年轻些,他说,“一切听从安排,争取和年轻人一样干得又快又好。”

  作为第二届亚洲青年运动会的主场,整个南京都“年轻”了起来。就像那些不服老的志愿者所说,“亚青会,咱也得跟着青春一把。”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