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25 半月谈(2013年第12期 总第796期 P66-69)
编者按: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上,青年是一支生机勃勃的力量,而大学生又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前,“半月谈进校园”系列活动走进东南大学,与师生共话“中国梦”。我们发现,师生们的梦想积极而多元,既有对个人前途的期许,也有对学校发展的展望,而这一切,又都与“中国梦”紧密相关,相契相融。聆听他们的内心,让我们对当代大学生有了更深的了解。
用生命诠释梦想
校工会主席 胡汉辉
20年前,我37岁,被查出患有癌症。当时医生对我说,活3个月没问题,但活过3年的概率不超过30%。在这种情况下,大概没几个人还会有梦想,但如果那个时候没有梦想,就不会有现在的我。
当时,我是东南大学最年轻的处级干部,拿到了东南大学第一个社会科学基金,可以说正是事业最兴旺的时候。晴天霹雳般的遭遇让我开始仔细思考:如果我还能活,我将怎么活?为了什么而活?
不知道自己能活几天,当时的想法是哪怕活一天也要一如从前,我的梦想是留下一个一辈子认真做人、好好做事的评价。
当时一批做工业经济的同志觉得这个学科不赚钱,去做金融了,把系名都改成了金融系。在那种情况下,我坚持了。其实原本我是做管理科学工程的,当时学校跟我谈话,希望我做下去,于是我就坚持到了今天。我在东南大学还有一个特殊身份——创业教育的义务推动者。
去年,我们办了全国第一个创业教育的博士点。在此之前的19年,创业教育完全是我的志愿活动。学校方面很支持,但从来没有给我这样一个责任或者是业务上的考核。我们办了两届创业冬令营,后来我还成了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起草专家组的八位成员之一。
我觉得大学生一定要有世界眼光,要有为国家、为世界作贡献的雄心壮志,青年人的梦想不应只是找一份好工作。
现在,我的梦想就是把东南大学办成东方的斯坦福。东南大学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走有自己特色的,以工科为背景和为社会服务相结合的道路。我曾经有一句话在学校内流传甚广:东南大学经管学院成中国一流学科之时必是东南大学成世界一流大学之日,大家都十分赞同。
大学是一个帮助青年人设计梦想的地方。一个青年用四年去设计一个梦,然后用许多年去圆这个梦。大学要帮助同学们设计未来,并为他们实现梦想打下基础,提供助力。
我在今年东南大学自主招生面试中出了三道与“中国梦”有关的题。第一道题:无主持讨论,“中国梦”的内涵、实现途径和前景;第二道题:请讲一个与“美丽中国”有关的“神话”,并谈谈你的感想;第三道题:讲一件你最想做成的事,同时设计一个实施方案并解释你这个方案的创意、特点和难点。
我出题的意图就是八个字:顶天立地,振兴中华。这也是我对“中国梦”的理解。我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我们应该教育学生做人顶天立地,肩负起建设国家、复兴民族的重任,把自己的青春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
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校党委学工部副部长 王荣
我的梦想是把辅导员工作真正当成一个事业来做,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帮助他们在迷茫的时候找到前进的方向。希望我的学生以后能在国家繁荣的大业里担当重任。
希望能够问心无愧
校团委书记 周勇
我今年38岁。人生的前18年,是在苏南农村度过的。那时,我和身边的伙伴们只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做一个小企业主,夹着包,开一辆摩托车。事实上,后来在我的中学同学里,有十几位实现了这一梦想,企业做得都挺好,只不过开的不是摩托车,而是小轿车。
是东南大学改变了我整个人生。我从18岁到东南大学读书以来,除了中间有两年去了外企,一直都在东南大学,学习、工作。东南大学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教会我认真、低调、严谨地把事情做好。我这个年龄人的梦想不再简单,个人的诉求和努力,一定是与自己的工作、家庭、单位,乃至和我们的社会、国家紧密结合的。
我现在就希望做问心无愧、对学校发展有利、对同学们成长成才有利的事情,为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国际竞争能力同时又怀有一颗中国心的人才尽自己的一份力,为实现“中国梦”尽一份力。我人生的前38年有将近一半都在东南大学,我希望我人生的后38年,在我76岁的时候,能够看到东南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有梦想才有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 袁久红
“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水手》这首歌,道出了梦想的力量。只要有梦想,我们就有力量前行。我的小梦想,就是有一个自己的书房,安安静静地读书,在学术研究上取得成绩;我的大梦想,就是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为人类文明作出贡献。
为实现梦想创造条件
交通学院 辛泽昊
我觉得“中国梦”很重要,就是让每个中国人都有做梦、实现梦的权利。4年前,我考上了东南大学,暑假期间同学们在一起讨论的是,大学4年要怎么更好地完善自己,学习专业知识,建设祖国。4年后即将毕业,我梦想的是能够在专业上有更好的发展。
现在我们班有42位同学,一半选择继续深造,一半选择工作。这其中,就充满了梦想与现实的冲撞。我们这个专业的很多学生都希望能继续深造,但一些同学家境不是太好,就面临必须养活自己的现实。之前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说的是寒门学子是否有做科研的权利,很多人给出的答案是没有,因为他要养活自己。我想,年轻人都有梦想,希望社会能尽量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实现。
我的“生态梦”
土木工程学院 邢益坤
上高中时,我梦想能考一个好大学。现在我实现了这个梦,来到了东南大学。上了大学我又开始了新的追梦之旅。高中政治书上常说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体”,即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我所学的专业是市政工程,做水处理,和生态息息相关。我的梦,是“生态梦”,就是将来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服务于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
我的“电网”梦
电气工程学院 邓新
我父母是从农村出来到大城市打工的。当初选择电气这个专业,只是因为觉得学成后能在城市站住脚。然而通过4年的学习,我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在学校4年读了很多专业文献,每每看到其中提到中国电网的时候,我就有一种自豪感,发自内心地想要从事这个行业。很多国外学者来访问,聊起来,也都觉得我们国家的电网发展得很快。我希望将来能付出自己的努力,与人们一起把这项事业做到世界级水平。
传递正能量
交通学院 张斯琦
我有一个小小的梦想,那就是传递温暖、传递正能量。我即将从学生变成一名助教,我希望用自己的青春和热情,为东南大学的发展贡献力量。本着服务的宗旨,与同学多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在传递正能量方面,每个人的力量也许很微小,但是只要我们去做,千千万万的能量汇聚到一起,影响力就会很大。只要每个人都尽其所能去做事,实现自己的理想,“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
平等实现“中国梦”
电气工程学院 杨文燮
我认为在当下大学生就业面临“三高”(参加公务员考试比例高、参加事业单位招聘比例高、参加大型国有企业招聘比例高)时,创业教育显得格外重要。如果说去政府、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工作是抱着开创事业的决心和目标,那这样的选择无可厚非,但若仅仅是因为贪图安逸、惧怕奋斗才做出这样的选择,那真是让人非常遗憾。个人梦想的实现,必须要舍弃安逸,要艰苦奋斗,这是青年人应有的选择。
要实现“中国梦”,必须给予每一个中国人平等的“做梦”机会,社会的公平正义不能实现,“中国梦”就不可能实现。要实现“中国梦”,还必须教会每一个学生“做正确的梦”,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尤其是青年教师队伍建设,让他们做合格的“导梦人”。
梦想要立足现实
土木工程学院 尹亮
个人的发展是不可能超脱于社会现实的,因此个人梦只有与社会的现实需要、未来发展相结合,才能得到实现。习近平同志鼓励青年人要不怕困难,攻坚克难,勇于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国家建设的一线、项目攻关的前沿,经受锻炼,增长才干。
这些话,对于像我们这样工科毕业、从事技术工作的学生来说很有意义。我在跟随导师完成系统的科研训练后,选择到公安部消防所工作,未来,能把个人梦与国家的消防事业进步相结合,我觉得是自身价值的一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