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17 中国劳动保障报
□本报记者 赵祥昆
“要旅游,找途牛”。这是最近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句广告语。南京途牛科技有限公司,这家2006年成立的旅游公司,现在已经 “牛”了起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家公司的“牛”不仅体现在旅游业务上,更体现在两名大学生带领1000名大学生创业的历程中。
“不安分”的天性使他们对创业充满了激情
在东南大学读书期间,数学系的于敦德和金融系的严海锋都在学校的校园门户网站做过一段时间,两人因此相识并成为以后的创业伙伴。 “在校期间其实挺爱折腾的,也作过一些创业尝试,都不是很成功。”于敦德说。 “不安分”的天性使他们对创业充满了激情。
2006年 “途牛”网启动时,CEO(首席执行官)于敦德25岁,COO(首席运营官)严海锋24岁。如今,公司已拥有员工1000人左右,有了属于自己的总面积超过26000平方米的途牛大厦。销售额多年保持300%的增长,2012年更是接近20亿元。
“创业型企业要想快速站稳脚跟,就得先把一项业务做扎实。”于敦德说。在这个信念支撑下, “途牛”主打跟团旅游业务。如今,该项业务已经做到行业领先。据 “途牛”副总裁吴恩杰介绍, “途牛”现在已有2万多种旅游产品;55万游客点评,2万多篇原创游记;已经服务超过275万人次出游。
只要能充分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就好
在这个平均年龄只有25岁的年轻企业里,于敦德这位 “80后”现在已经被大家称为老于,更多年轻、有活力的身影正在这家创业型企业不断展现自己、证明自己。
高蕾2011年2月到 “途牛”实习。东南大学英语专业研究生毕业的她在实习期间就已经被 “途牛”看中。虽然人力资源岗位并不对口,但正式到企业工作不到半年时间,她就从专员提升为主管,从事管理人员的考核、考评。
高蕾认为进入一家初创的年轻企业更能让自己有成长的空间。她说:“其他同学找的工作有比我好的,也有不如我的,我想一家企业只要能让自己充分体现价值就好。”
“途牛”有不少新人都是于敦德、严海锋的学弟和学妹。近日,“途牛”与东南大学人文学院签订了东南大学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协议书,这意味着将有更多的大学生到 “途牛”实习。在这个99%以上员工都是大学以上学历的企业,人才成为企业成长的迫切需求。
据吴恩杰介绍,与创业者母校合作只是他们吸纳人才的开始,“途牛”正在进行战略发展升级再造。新的公司组织架构一经形成,“途牛”将吸纳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到公司就业。
在年轻有活力的企业更能快速成长
顾大鹏2007年从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进入 “途牛”。6年时间里,他从一名普通员工成长为欧洲旅游的产品总监,是公司20名总监中的一员。他曾被任命为“途牛”最重要的地区——上海地区的总经理,参与上海业务的全盘管理。
“年轻大学生在这样的企业能够被信任、被授权。这让我很感动。”顾大鹏认为在年轻有活力的创业企业更能快速成长,独当一面。
虽然 “途牛”现在已经获得了不错的销售额,但吴恩杰不断提到公司还在创业期, “创业期意味着我们公司还年轻,年轻才会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
同样年轻的是企业员工。公司如今已经迎来了多名 “90后”。南师大毕业的23岁的颜鸿刚找工作的时候,给自己定的求职方向是会展、旅游行业。今年4月份,经过师姐介绍,她来到 “途牛”实习,随后成为 “途牛”连片办公隔断里与旅游供应商忙碌沟通的一名员工。 “从学校刚出来,一些规则我还不了解,也犯了一些错误。但我正是在不断纠正失误中逐渐成长。”
43所,这是南京拥有的普通高校数量。每年20多万名的大学毕业生,南京地区要接收7万人左右。南京市人社局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季顺祥告诉记者,南京市正着力打造全国大学生创业首选城市。到2015年末,南京市力争扶持1万名青年大学生自主创业,带动5万人就业,建成大学生创业园 (基地)20万平方米。
创业带动就业,“途牛”只是南京市众多创业企业中的一个。相信不久的将来,南京将会出现更多的年轻创业者,南京全力打造全国大学生创业首选城市的规划也终将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