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22 中国社会科学报(第430期)
郭广银:中国学术走向世界要确立全人类视野
【核心提示】要有更宽广的胸怀,不仅要把中国问题或议题贡献给世界,还应该利用世界性问题所蕴藏的丰富学术资源,运用中国的学术方式深入研究其他民族乃至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为解决人类发展困境提供中国学者独特的智慧。
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已成为新时期我国推动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进程中,出现了许多讨论甚至争论,其中最突出的是对“本土化”和“国际化”的看待和处理,其核心在于对中国学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问题尚未形成普遍共识,从而影响了中国学术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的进程,这集中体现为,中国学术在国际上的影响远远落后于中国所制造的商品,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影响也落后于中国自然科学的国际影响。在中国迅速崛起和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学术走向世界应走出“自我”解释的狭隘路径,转向从人类共同发展的宽广视野来考虑与谋划。
推动中国问题研究的国际化
过去,由于我国贫穷落后等因素,中国学术研究的成果长期不受国际重视,缺乏国际影响、国际地位。让世界学术界关注中国、研究中国问题,是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一个前提。过去30多年,在改革开放的指导和引领下,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根本改善,创造了人类历史前所未有的壮丽变革图景,这已引发并将进一步促使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目前甚至出现了很多西方著名学者以研究中国问题为荣的景象。同时,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迅速崛起也深刻影响了人类发展进程,其发展成就及出现的问题对世界其他民族的发展产生影响,这为中国问题的世界化提供了条件。当前,关于中国问题的讨论表现为对世界政界、商界关注多而对学界的深层次研究仍较少。中国学术要走向世界,首要的是要将中国问题或议题向世界宣介传播,让世界上更多的学者以其独特的视角研究中国问题,从而推进中国学术问题成为世界学术问题,让世界能够更理性、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中国。
推动中国学术界对世界性问题的深入研究
中国学术走向世界,不仅要研究中国问题,也要研究世界性问题。近代文化“引进来”呈现工具主义特征,即强调中国的世界性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而缺乏对“引进”的文化进行理性思考及其内容的民族和意象分析,缺少对中国优秀学术传统的继承与弘扬,因而也就无法对世界学术做出应有贡献。可以说,近代以来的很长一段时期,在世界学术大家庭中,中国学术更多是一个“索取”的角色。当下的“走出去”战略,可视为中国学术价值方位的又一次逆转。走向世界的目标何在?诚然,我们推行“走出去”战略,是为了争取话语权、扩大影响力、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更多地应该是贡献“中国智慧”,使得人类精神家园更加丰富多彩,因而我们的学术走向世界也要着眼于服务人类。与此同时,走向世界也是为了促进中国学术自身发展,通过学习借鉴、互动交融可以有效地提升自己,因而我们还要将展示自身、检验自己与丰富自身、完善自己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有更宽广的胸怀,不仅要把中国问题或议题贡献给世界,还应该利用世界性问题所蕴藏的丰富学术资源,运用中国的学术方式深入研究其他民族乃至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为解决人类发展困境提供中国学者独特的智慧。
立足民族性推动中国学术时代化
“走出去”战略固然要求中国学术具有更为明显的普适特色、更为广泛的传播空间、更具影响的世界地位,但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坚实的民族根基之上。鲁迅先生曾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在吹响“走出去”号角的同时,不能把“走出去”绝对化,避免20世纪初以来强世界性、弱民族性的倾向。近代中国之所以落后以至于挨打,一个重要的因素就在于执政者固步自封、闭关锁国,导致中国社会与世界发展潮流脱节,中国文化与时代要求脱节。由此,尽管很多知识分子坚守中国学术的民族性,但忽视了世界的巨大变化、社会的深刻变迁,其学术研究往往脱离社会现实,其维护、宣扬的也只能是落后的民族性。简而言之,如果学术研究脱离了民族所处时代的肥沃土壤,就不可能真正顺利地生根发芽,更不用说能够脱离本土环境移植推广。要站在当今中国的实践立场和生动的日常生活视角,使学术活动的民族表达方式、讨论模式、传播途径等更能反映时代特征、呼应时代重大问题、满足人民群众的时代需求,从而避免出现说“过时的中国话”、“听不懂的中国话”的现象。
推动中国学术界积极参与国际协同创新
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对某一民族的问题和人类共同命题的学术研究,往往呈现主体多元化、视域多样化的现象。尤其是在意识形态因素发生影响以及方法论与概念理论逻辑不一致等情形下,会出现沟通困难、对外传播无力无效的现象。因此,中国学术界一方面要通过对研究问题的概括,运用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对现有概念、理论进行再造,让优秀成果能够顺利“走出去”;另一方面要搭建与国际同行长期稳定合作研究的平台,积极开展对话交流,在教学制度、基础理论和方法论等方面能够有效转换。近年来,全国高校、科研机构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平台建设,比如,东南大学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以伦理学学科建设为龙头,联合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美国密歇根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共同发起“古典今读国际名家论坛”,推动中国伦理从“走向世界的中国经典”逐步成为“世界的中国经典”。这一平台的建立进一步推动了国际学术界对中国经典的研读,产生了较大的国际影响,提高了高校在国际学术界的对话能力和学术地位。
(作者系东南大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