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23 武汉晚报(第41版)
胡适:无博士学位
27岁北大教授
吴宓:24岁哈佛本科生
受聘南京高师教授
钱钟书:27岁破格聘为
西南联大教授
《舍我其谁:胡适》 [美] 江勇振 著 新星出版社
《一代才子钱钟书》 汤晏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情僧苦行:吴宓传》 沈卫威 著 东方出版社
《中国最后一个大儒:记父亲梁漱溟》 梁培恕 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
-
教授的年龄,是特例还是传统?
记者周蕾
本报20日报道,一位28岁海归博士后被聘为武汉大学教授,在网络引发热议,令同龄人膜拜,引领80后另一种“高(学历)富(知识)帅(气质)”。年轻的教授是武大的特例,还是读者们少见多怪?我们屈指粗算,早在近百年前,中国现代教育勃兴,兼收并蓄、包容宽厚的大学校长们,不拘年龄,不重文凭,延聘许多独具特色的人才,而这些人才个个年轻,开创一代学风,其中很多成为大师级人物。也许年轻一直是我们大学的传统——
梁漱溟:无学历无著作
24岁当北大教师
翻阅民国学者传记,20多岁任教授的比比皆是:李大钊,27岁任北大教授、图书馆馆长;梅光迪,30岁任南开大学教授;刘伯明,30岁出任金陵大学教授;刘半农,26岁任北京大学教授;李四光,31岁任北京大学教授;傅斯年,31岁任中山大学教授;胡先驌,24岁任南京高师教授……
当然还有下面这几位。
胡适, 1910年(19岁)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留学,于康乃尔大学读农科。后改读文科,1914年前往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从学于哲学家约翰·杜威。
胡适未及而立之年即“暴得大名”。1916年,他那篇著名的《文学改良刍议》在《新青年》发表,随后在陈独秀的推动下,引发了一场文学、思想、伦理方面的革命,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未能深刻触动的封建思想与文化,仿佛在那一刻才被撕开了一道裂缝。
1917年8月,在陈独秀力荐下,从美国学成归来满腹西方民主思想的胡适出任北大哲学系教授。那一年,他仅27岁,尚未获得博士学位(10年后回哥伦比亚大学时补交了博士论文才补领了博士文凭)。蔡元培校长对这位“旧学邃密”、“新知深沉”的年轻人很是赏识,使其参与了北大一系列的改革。
1917年底,胡适奉母之命回乡与一个不通文墨的小脚女人结了婚。两年后,胡适发表《大学开女禁的问题》,主张在北大招收女生,并呼吁社会改革女子教育。这个建议得到主张男女平等的蔡元培校长的赞同,1920年暑假,北大正式招收女生,开中国大学男女同校之先河。胡适的提议与其婚姻不无关系。
1917年,蔡元培从欧洲访问归来,出任北大校长。梁漱溟拿着自己的论文《穷元决疑论》登门求教。蔡元培告知:“我在上海时已在《东方杂志》上看过了,很好。”让梁漱溟没有想到的是,蔡元培提出请他到北大任教并担任印度哲学一门课程。梁大吃一惊,谦虚地表示,自己何曾懂得什么印度哲学呢?印度宗派那么多,只领会一点佛家思想而已,“要我教,我是没得教呀!”蔡先生回答说:“你不是喜好哲学吗?我自己喜好哲学,我们还有一些喜好的朋友,我此番到北大,就想把这些朋友乃至未知中的朋友,都引来一起共同研究,彼此切磋。你怎可不来呢?你不要是当老师来教人,你当是来共同学习好了。”蔡先生的这几句话深深打动了梁漱溟,他便应承下来。
那时,梁漱溟年仅24岁,没有任何学历,只是司法部的一个小秘书。蔡元培当即拍板将其延聘到北大担任教职。
梁漱溟虽然年轻,所授之课在北大却是独一无二的,也颇受学生欢迎,听课者多达二百多人,由小教室换为大教室,学生中有冯友兰、朱自清等后来名动一时的学者。不久他被聘为教授。
吴宓:24岁哈佛本科生
受聘南京高师教授
1919年2月,吴宓尚在哈佛大学攻读本科学位时,已被当时访美的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陈宝泉聘为英语科主任教授,“月薪300圆整,自到校之月起薪”。陈校长求才心切,面奉聘书,又允诺吴宓可继续在美深造一年、二年或三年,“可随时自由抉择而行”。这位校长的诚恳、爽直以及办事干练、迅捷,给年轻的吴宓留下深刻印象。
但是这年秋天,北高师骤起学潮,陈宝泉辞职而去。1921年5月中旬,吴宓接到他的好友、南高师暨东南大学教授梅光迪的来函,“望宓即毅然辞去北京高师校之聘约,来南京聚首。”其实,南高师、东南大学聘吴宓为英语兼英国文学教授,月薪仅160元,几乎只有北高师薪金的一半。梅光迪在信中说:“兄素能为理想与道德作勇敢之牺牲,此其时矣!”吴宓对于薪金稍薄并不计较,南高师和东大的办学理念和生机活力吸引着他,梅光迪等“同志知友”干一番事业的理想吸引着他,吴宓上午接梅函,午餐时见到汤用彤,就告知他的决定,下午即到邮局发出两份电报,一份致北高师校长,请辞去前聘约,另一份致电南高师兼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就其教授之聘。
钱钟书:27岁破格聘为
西南联大教授
钱钟书1937年从牛津毕业后,又去法国巴黎大学做研究,本想攻读博士学位,但后来放弃了。1938年,钱钟书将要回国时,不少大学想聘他,最后,还是他的母校清华大学占了上风,当时竭力促成钱钟书回清华任教的是西南联大文学院院长冯友兰,还有钱的老师吴宓。
西南联大聘请钱钟书为教授,在外文系执教,是破格聘请的。其时,钱钟书刚过28岁。他由原来的清华学生一变而成为清华大学最年轻的教授之一。冯友兰给梅贻琦的信中说:“弟意名义可与教授,月薪三百,不知近聘王竹溪、华罗庚条件如何?钱之待遇不减于此二人方好……”
1938年10月下旬,钱钟书抵达昆明,他为联大外文系学生开了三门课:大一英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现代西方小说。后两门课是高年级的选修课。上过他课的学生有许多后来都成为外国文学的名家,如杨周翰、许国璋、王佐良、周珏良、李赋宁、查良铮(穆旦)、许渊冲、赵瑞蕻等等。
钱钟书虽然年轻,但是比起清华的那些年长的教授,如叶公超、陈福田、吴宓一点不逊色。钱钟书不像叶公超那样说中文多,英文少,提问多,讲解少;也不像吴宓陈福田那样上课缺乏感染力。他上课只说英文,不说中文,只讲书,不提问,脸上时常露出微笑,谈笑风生。